在解放战争初期,曾有两次战役使我华东野战军吃了大亏,不但伤亡惨重,更险些给解放全国的战略布局带来严重损失。
有人说这两次战役的指挥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评价他根本不会打仗,更有人说他对待军事粗心大意,缺乏远见。
那么这位打了败仗的将军是谁,那两次战役又是怎么回事呢?
粟裕将军
粟裕将军是我军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指战员,指挥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淮海战役更歼敌数十万之众,获得了常胜将军的美名,连毛主席也曾多次对将军的战绩赞叹不已。
1947年5月,在粟裕将军指挥下,我军取得了孟良崮大捷,全歼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了师长张灵甫。
这一仗出其不意,打得漂亮,连毛主席都表扬粟裕将军说:“你们能消灭七十四师,有两个人没想到,第一个是蒋介石,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或许正是因为“孟良崮战役”打得太过漂亮,一股国民党军队不堪一击的轻敌思想,开始在华东野战军之中蔓延。
而另一边的蒋介石,在此次惨败后却痛定思痛,命令部队停止进攻的同时,召集各将领进行了检讨和研究,最为过分的则是起用侵华战犯冈村宁次,作为迎战我军的顾问。
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至理名言,这一回再次得到了印证。
1947年7月,为扩大战场空间,同时配合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进行了一次分兵部署,即“七月分兵”事件。
正是在这种兵力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依然急于求战,向南麻发起了一场山地攻坚战。
原本,华野首要攻击的目标,是黄百韬的25师。可由于暴雨引起的山洪,我军行军速度严重受阻,致使敌25师和64师成功会合,所以只能放弃了这一作战行动。
而位于南麻的敌军相对孤立,正好抓住时机一举歼灭。
驻守南麻的国民党军队,是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11师,战斗力极为强悍,且师长胡琏为人狡猾,工于心计,毛主席便曾评价他“狡如狐,猛如虎”,可见是个非常难对付的指挥官。
胡琏率军到达南麻一带后,借着地形优势,构建了密集的地堡群和众多防御掩体。
而我军由于事先收集的情报出现了偏差,对11师的战力估计不足,加上连日的暴雨以及敌25师、46师的迅速增援,种种原因合在一起导致了此战的失利。
华野10余万将士虽然英勇奋战4个昼夜,歼敌9000余人,但因为是攻坚战,所以自身也遭到了令人痛惜的极大伤亡。
南麻一战没能打开局面,但华东野战军自上而下斗志不减。
战事结束后不久,粟裕将军便制定了针对临朐古城的战斗计划。
临朐的位置极为重要,是咽喉要道,而国民党第8军,趁我军攻打南麻之际,进驻临朐,威胁到了我后方的解放区。
因此,粟裕将军以第8军刚刚驻扎不久,防御工事还未构建等缘由,于23日发出了攻击临朐的作战命令。可惜的是,我军这次又遇到了暴雨。
临朐城三面环山,旁边就是河流,不断的大雨引发了山洪,阻断了交通,暴涨的河水同时也淹没了道路。到了27日的攻城战中,我军的有些战士甚至直接被河水冲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攻城的进度,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临朐战斗血战7日,敌军伤亡近万人,而我军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并且未能完成预定的战役目标。
最终,南麻、临朐两战,我军歼敌1.8万人,自身伤亡达2.1万人,不得不做出转移休整的决定。
两战的失利对华东野战军的士气打击很大,粟裕将军的心情也因此格外沉重。
8月初,华野指挥部转移完毕,陈毅老总牵头,希望与粟裕将军、谭震林将军一起,总结经验教训,研究两战失利的原因所在,好向中央作出报告。
三人商议后,决定由直接指挥战役的粟裕将军,起草这份总结报告。
粟将军欣然接受,并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分析了失利的原因,简单总结如下——
一、对当前战局过于乐观,导致对敌军出现了严重的误判;
二、七月分兵后,失去了军队的重点;
三、华野各部急于求战立功,心急下导致错失;
四、分兵后兵力不足,同时对敌军过于轻视、,双方力量对比估计不足;
五、我军对敌人土工作业,及攻坚作战认识不深刻;
六、国民党军队以往不敢增援,这次增援迅速,出人意料。
对于这份报告,陈老总与谭将军却有不同的意见。
两位认为,华野在这次作战中,战略指导没有问题,是军事部署上出了错误,战术上也有些不讲究,所以希望粟裕将军可以重新起草报告。
由于意见不一致,这份总结报告并没有发出,而粟裕将军也随即写了一份引咎自责的电文,上报中央军委。
电文中,粟将军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和缺点,并一力承担了此战失利的全部责任,希望中央给以处分。
革命的过程中,同志之间难免会发生误会和矛盾。如今看来,粟裕将军的这封检讨电报,或许也有点和陈老总、谭将军赌气的成分。
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哪个没一点脾气呢,何况这时的粟将军才40岁,相对同级的指战员来说,是比较年轻的。
在得知粟裕将军自己发了检讨电报后,谭震林将军认为他过于冲动,便也写了一封信。由于谭将军另有公务,所以这封信就请陈毅老总代为转交了。
谭震林将军
信中,谭将军肯定了粟将军的优点及军事上的过人才能,是个天才的军事指挥家。同时也指出,他经常会有粗心大意的毛病,缺乏远见,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得以纠正。
陈老总在得知信中的内容后,认为会对粟将军以后的成长有所帮助,便代为转交,并且与他彻夜长谈,交换了意见。
在陈老总的帮助下,粟裕将军的思想也有所转变,在看了信后也立即给谭将军回了一封信,承认了自己的不足,诚恳地接受了他的批评,希望他以后也能毫无顾虑的给以更多的批评和帮助。
8月6日,中央军委在收到粟裕将军的检讨后,并没有做出处分,反而安慰他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也在这一天,陈老总向中央发报,夸奖了粟裕将军以往的功劳,认为他前程远大。
这两封电报足以看出中央及革命老同志,对年轻同志的信任与爱护。
直到几天后的8月11日,连毛主席也给粟裕将军发来电报,表明两战虽然失利,但整体形势还是有利的,从而彻底拿掉了压在粟将军心头的一块大石。
至于那份没有发出的战役总结报告,粟裕将军也没有丢弃,始终珍藏着用以自省。直到将军去世后,他的夫人楚青同志整理遗物时,才被再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