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至5月8日,省陇剧院“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深入陇东革命老区,辗转庆城、华池、合水、镇原、西峰等县区,历时13天完成16场惠民演出,行程2000余里,惠及群众1.2万人次。这支由30余名演职人员组成的文艺队伍,用传统戏曲架起与基层群众的连心桥,顶风沙、冒烈日,在田间地头、红色旧址、乡村舞台,让陇剧艺术扎根泥土、浸润民心,书写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山乡舞台 真情演绎
4月29日,演出小分队赴庆城县儒林村。正午时分,演职人员肩扛绳索、手抬木板搭建戏台,村民闻声赶来协助搬运道具。随着《失子惊疯》的悲怆唱腔划破山乡寂静,台下坐满了从十里八乡赶来的观众。次日,演出小分队转战玄马镇,在正午烈日下,顶着30℃高温完成《孟姜女》《杀庙》两场大戏,水袖翻飞间,老戏迷们摇着蒲扇连声叫好。
风沙无阻 青春坚守
5月4日,合水县演出遭遇沙尘天气。青年演员坚持完成《挂画》表演,飞扬的黄沙中,眉间朱砂愈显鲜亮。在南梁革命纪念馆前,党员演职人员面向党旗重温誓言后,即刻投入《走雪》演出。纪念馆展柜中的煤油灯与戏箱里的百年戏服无声对话,演绎着“文艺为民”的薪火相传。
乡音乡情 温暖人心
5月7日,收官演出在镇原县屯子镇白马村举行。《杀庙》的铿锵唱腔刚落,村民便围住戏台,李大娘攥着演员的手往衣兜里塞核桃:“戏文听着亲,就像自家娃唱哩!”演出途中,这样的温情场景不断上演——南梁老乡送来煮鸡蛋,玄马镇老人递上罐罐茶,儒林村孩童学着戏腔哼唱……十多天里,装台磨破的手套、转场车上和衣而眠的身影、谢幕后沾着泥土的戏靴,都成为“轻骑兵”最珍贵的印记。
扎根泥土 传承不息
从庆城县的槐花香到合水县的沙尘天,从南梁红色热土到屯子镇田间地头,演出团队坚持“舞台搭在哪里,真情就留在哪里”。每场演出前,演员们主动清扫场地;每处舞台拆装,器械道具悉数归位。老戏迷感叹:“这些娃娃演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戏,守的是咱老百姓的心!”
省陇剧院负责人表示:“只要乡亲们爱听,我们的戏台就永不落幕。”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将继续用铿锵锣鼓,谱写艺术为民的新篇章。(文/图 甘肃省陇剧院 王海霞 年强)
来源:甘肃省陇剧院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