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近日,青海省举行三江源国家公园分区管控政策新闻发布会。会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在接受媒体提问时透露,为探索助力青南试验区建设,对外展示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成果,当地今年正在陆续拍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以及可可西里5部宣传片。其中一部重头戏是拍摄《三江源国家公园动物世界》,预计以藏羚、野牦牛、黑颈鹤为主题的3部在今年成片,雪豹主题则计划明年成片。此外,还将自5月10日起举办《中华水塔 自然荣耀》野生动物展览,之后陆续参展国际大赛等,将通过强化展示机制,让更多的人了解三江源、热爱三江源。
据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于2021年10月正式设立,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高寒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分区管控。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是国家公园的主体,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核心保护区面积为10.58万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5%。一般控制区面积为8.49万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45%。以生态空间为主,兼有生产生活空间,是当地牧民传统生产生活区域,也是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的主要场所。
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在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和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或者允许开展管护巡护、调查监测、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活动及必要的设施修筑;以及因有害生物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而开展的生态修复、病虫害动植物清理等活动;原住居民开展生活必要的种植、放牧、养殖等生产活动,修缮生产生活设施。
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确保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或者允许开展核心保护区允许开展的活动;国家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查,公益性自然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非破坏性科学研究观测、标本采集以及不破坏生态功能的生态旅游和相关的必要公共设施建设等有限人为活动。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规定,在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的特定区域和外围关联区,采取针对性、差异化、分类动态管控措施,保护好“中华水塔”,保持高寒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绿色发展相统一。例如,在一般控制区,藏羚在5月至8月、黑颈鹤在3月至10月繁殖季节,严格限制人员、车辆进入繁殖地或集中活动区域;迁徙期,严格控制迁徙通道涉及的道路建设,加强交通管制;强化珍稀濒危鱼类产卵场、洄游通道等重点区域保护,禁止除经许可的科研活动之外的任何人工放流和放生行为;以科学评估论证为基础,对青藏铁路、国省道等重要区域影响野生动物活动的网围栏进行拆除,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探索采取人工干预措施,维持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平衡。
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实现涉及各方面、多领域。据了解,目前,依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当地有序开展生态旅游。依托国省干道构建格尔木至那曲、玉树至格尔木、杂多至玛多等6条线路为主的生态体验格局(线路和主要节点均位于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或外部),打造长江、黄河、澜沧江溯源之旅等精品生态旅游线路。线路规划江河探源、地质奇观、野生动物观览等生态体验项目,访客可以在自然教育讲解员和巡护人员带领下,开展自然景观写生拍摄、野生动物邂逅、生态文化等体验活动。(本文内容综合自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实录/安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