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片集中居住的地方要铺设2000多米管网,还要新建两座、改造一座化粪池。”5月7日,在息烽县青山苗族乡青山村塘坎村民组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协同治理试点项目施工现场,一辆挖掘机正在清掏沟渠,村民组组长吕应贵介绍,项目于4月启动,工期只需3个月。
塘坎组以前的卫生死角已改造成小花园。梁超 摄
据介绍,2024年以来,青山村以“治房”为契机盘活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居,塘坎村民组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积极行动,一年间,农家乐、民宿等就达到11家,去年常住游客达100余人,原有的粪污处理设施已不能满足实际清理需求。今年以来,随着“两清两改两治理”(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的大力推进,青山乡抢抓时机,赶在避暑季到来之前向上争取项目并得以及时落地开工。
项目采取“厕所及生活黑灰水+化粪井+管网+大三格化粪池+第四格沉淀池+土壤渗滤系统园地利用”模式,实现厕所“黑水”及生活“灰水”共治,项目投用后,不仅能有效解决当地23户农户日常污水排放问题,也能为旅居旺季游客激增做好保障。
“土壤渗滤系统园地利用这种方式,就是把粪污沉淀处理后,通过管道接入大棚、菜地等为植物增肥,实现生态循环。”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臧一雄介绍,“近年来,农村‘五治’让大家切实看到了改善人居环境对提高生活品质、创造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好处,所以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就比较顺利,很多村民主动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今年我们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了爬山的人行步道,又硬化了公路,大家都主动行动起来把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不仅是游客,我们自己住着也舒心。”吕应贵指着化粪池旁的一片绿地说,“以前那里地势低洼,很多垃圾被大风吹过来就堆积在那,久而久之就成了村里的卫生死角。现在村民主动把它打理成一个小花园,很漂亮。”
在吕应贵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条平整的石板路两旁已种满格桑花和野百合,部分已冒出花骨朵。旅居民宿“英子小院”经营户梅长英正在施肥,她说,小院去年接待旅客4000多人,很多游客都反映说,虽然周边环境很好,但还是有一些异味,希望改善一下。于是,今年她就把猪圈改成了玫瑰鲜花饼加工坊,也把鸡舍改成了公用厨房,不仅环境有了大改善,还增加了体验项目,订房的游客越来越多。
“‘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启动以来,我们组织村民组长定期学习培训,加强入户宣传,现在全村12个村民组都发动群众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分组排班包保公共区域卫生。同时,还通过积分制开展星级评比,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臧一雄说,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力军”,这是“两清两改两治理”落地最宝贵的经验。下一步工作中,将把“两清两改两治理”同农村“五治”融合推进,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打造人和、户净、寨美、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记者 李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