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船山先生》官宣定档,5月12日至5月15日,每晚七点半,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双平台开播。4集的纪录片,讲的是中国大儒王夫之的事情。大儒王夫之,在中国普通人当中,知名度没有孔子、孟子高,甚至于没有程颐和朱熹高。但在学问方面,王夫之则是集大成的。



《船山先生》显然是有价值的。因为咱们中国普通人讲儒家,也就讲讲孔孟,讲讲程朱理学,到头了。其实,儒家在明清之际,有更充足的发展。咱们的历史教科书当中,讲得就太少了。咱们的很多大学的中文系,也讲的太少。孔孟和程朱,在大学中文系当中,都可以放在文学范畴当中讲。明清之际的大儒们,像王夫之这样的,就没法放在古代文学当中讲,因为他更多的是古代哲学家。

所以,即便是中文系毕业的兄弟姐妹们,也往往对于明清之际的大儒们不够熟悉。这个时候,猛然来一部《船山先生》的纪录片,还是恰逢其时的。又是在湖南卫视播,传播力度大,应该能够让很多愿意学知识的朋友们真正学到一些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识了。不过,这样的纪录片,其实是有很多创作内容层面上的技术难点的。



第一个技术难点,王夫之吃啥喝啥。

这为什么是技术难点呢?因为咱们以往做纪录片的同志们,都不太注意这一点。儒家从孔孟开始,其实都是和王朝出现一种“师徒关系”、“良师益友”关系的,说白了,就是王朝这边得给自己老师供奉着吃喝。一直到程颐朱熹他们,也是这个样子的。大家伙有吃有喝,不愁吃,不愁喝。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明清之际,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明清之前,皇帝和宰相之间,算是半平起平坐的。所以,儒家的同志们入朝为官,还是很有一些骨气的,不至于跪着。到了明朝,就不是这个样子了。朱元璋他们家,对官员们,就没那么尊重了,当场打屁股的事情都有。有部分学者说,儒家就是明清之际被打断脊梁骨的。这个说法,当然不准确。

明清之际的大儒们,往往会在朝廷之外,找饭碗,吃饭独立了,搞学问也就独立了。这一点,到了王夫之那里,就更明显了。因为王夫之反清复明啊,根本就不吃朝廷那碗饭了。所以,在这种局面之下,王夫之的后半生,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需要纪录片讲清楚。但是,《船山先生》有没有能力把这个讲清楚,就考验创作者的水平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