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盟迎来了正式建交五十周年的时刻。
此时,欧洲正处在一个自冷战结束以来未曾有过的动荡时期,国际环境剧烈变化,尤其是来自传统盟友的背弃,正将欧洲抛入一个极不确定的未来。而对欧政策始终保持连贯一致、同样坚持多边主义的中国,可以成为欧洲在探索新发展道路上的可靠伙伴。
中国—欧盟建交50周年招待会。图源:新华社
一方面,五十年间的持续合作为中欧之间积累了牢固的共同利益纽带,可以成为双方协调立场、共同行动的坚实基础。
中国与欧盟在市场、产业结构、技术等领域有较强的互补性,自1975年建交以来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2024年,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858亿美元,双方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针对美方滥施关税措施的行为,中欧此前已通过一致表达反对立场、重启电动车问题谈判、加快对接新合作领域等实际行动来捍卫共同利益。中欧只要在经贸政策领域坚持沟通协调,在制造业、新能源、服务业等领域坚持双向开放、务实合作,完全能够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做大做强,不仅足以应对当前挑战,更能开拓出新的利润增长空间。
3月21日,满载货物的X8489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另一方面,五十年间不断增进合作、管控竞争的丰富经验塑造了中欧关系的韧性,可以成为双方谋发展、求稳定的强大动力。
中欧在政策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上具有相似性——中方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在发展要务与安全需要之间实现合理平衡;欧方也主张建立“开放性战略自主”,希望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同时改善外部安全环境。双方完全可以将这一点转化为相向而行的动力,由此不仅能够确保中欧持续从对方的发展中获益,还能够为变局中的当今世界提供成功的合作样本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列火车运行在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诺段诺维萨德多瑙河大桥上。新华社发(任卫云 摄)
五十年前的今天,冷战阴影没有阻挡住中欧之间相向而行的步伐,坚持求同存异、追求务实合作、不断开拓创新成就了中欧关系持续发展。尽管形势变化今非昔比,但中欧之间的合作初心和宝贵经验不能忘,也不该忘。
作为世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两大建设性力量,中欧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务实合作可以成为彼此应对各种变局的力量来源,也将为全球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本期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排版:谭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