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节点,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冲突持续升级,俄乌战场陷入胶着,中东地区因以色列对胡塞武装的打击而局势动荡,南海的菲律宾与越南在西方势力怂恿下频繁制造摩擦,而美国正通过关税战试图重构全球产业链。

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决策层展现出高超的战略智慧,以“稳”字当头、“变”中求机,在危机中孕育出历史性机遇。

5月7日,中国央行突然宣布降息降准: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并降低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这一动作比美联储议息会议提前12小时,当天晚上,美联储如市场预期维持利率不变,但鲍威尔在记者会上的表态火药味十足:“我从未要求与总统会面,也永远不会。”这句话直接回应了当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持续施压,同时也更加凸显了美国内部的撕裂状态。

其实,央行的降息降准绝非临时起意。在4月25日政治局会议上,决策层就提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市场对宽松政策的预期持续升温。但真正促使央行出手的,还有以下四个关键因素:

1、过去三个月,人民币汇率呈现“逆势贬值”特征,美元指数从105跌至100以下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却从7.15贬值至7.30,不得不进行政策干预,迎合趋势,化被动为主动,稳定利率。

2、通过主动压低币值,争夺东南亚转口贸易份额。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制造业PMI已连续三个月下滑,而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持续上涨。5月3日至5月6日,港汇走强并触发强方兑换保证,香港金融管理局四天四度入市,合计向市场注入1294.02亿港元。此次央行提前降息,实际上是为香港市场注入流动性,防范金融攻击。

3、中国一季度GDP增速虽达5.4%,但民间投资增速仅为0.4%,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9%。4月制造业PMI回落至49.2,重回收缩区间。在这种情况下,降息降准成为“稳预期”的必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息同步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直接利好房地产市场,释放出“保交楼”政策加码的信号。

4、5月9日至12日,中美将在瑞士举行经贸高层会谈。央行选择在谈判前释放政策利好,一方面是为稳定国内市场情绪,另一方面也向美方传递“以我为主”的政策立场。这种“先出牌”策略,与2018年贸易战初期的被动应对形成鲜明对比。本质是“河渡人”策略在经济外交领域的实践,既为国内经济“架桥铺路”,也为国际博弈“划定航道”。“河渡人”策略的精髓在于掌握战略主动权,即中国在复杂博弈中率先构建有利态势,而非被美国牵着走。

此外,特朗普自上任以来,已在社交媒体上批评美联储十几次,要求降息,但美联储就是不降,为什么?



美联储自1913年成立以来,其核心职能被写入《联邦储备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独立于行政干预。特朗普就算喊破喉咙,美联储也可以不鸟他。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施压美联储主席伯恩斯维持低利率,导致滞胀危机;80年代,里根虽不满沃尔克加息,但未敢干预,最终通胀得到控制。这些历史案例强化了美联储对政治干预的警惕。

一旦针对特朗普关税采取对等措施导致通胀攀升,美联储便会陷入“跷跷板困局”:经济下行压力下本需通过降息注水来托底,可通胀抬头时,这类宽松操作反而会让物价火上浇油。回溯鲍威尔过往表现,作为典型鹰派人物,其政策倾向更倾向于对通胀严防死守。毕竟在现代央行的运行逻辑里,抑制通胀始终稳坐核心地位。

所以,美联储不降息的主要考量在于判断降息可能加剧价格失控风险,推动通胀、失业率进一步走高。美国4月CPI同比回落至3.4%,但核心PCE物价指数仍达3.8%。

我在此前的观察里有过分析,若全面实施对华关税,美国每个家庭年均支出将增加3800美元,低收入群体承受压力最大。4月非农就业新增25.3万人,远超预期,但劳动参与率下降至62.8%。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低于荣枯线,而服务业PMI却升至54.5。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让美联储难以判断经济走向。

有网友认为,美国现在并没有因为关税战导致通胀和价格走高,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我觉得这是片面的,从数据变化里可以证明。

当前,美国物价看似平稳,实则是因为有库存。在前几个月,美国众多供应商大规模囤货,这些储备物资勉强维持着当下物价的稳定,预估能支撑3至6个月的市场需求。不过,这种表面的平静只是暂时的。一旦库存告罄,若美国依旧执着于推行高关税政策,其进口商品成本必然大幅飙升,届时将不得不以高价从外部采购商品。

高关税引发的成本连锁反应,已在部分领域初现端倪,玩具行业便是典型代表。近期数据显示,美国部分芭比娃娃的进口成本相较于前几个月,已攀升超过40%,这一趋势正逐步向更多品类的产品扩散。在未来,美国市场上众多商品价格的上涨将成为大概率事件。此时,如果美联储选择降息,无疑是火上浇油,会进一步助推通胀。

美联储作为美国经济的“掌舵人”,自然深谙其中利害。他们清楚降息可能引发通胀失控风险,所以迟迟不愿迈出降息这一步,这一决策也在情理之中。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如果美国物价持续攀升,美联储甚至有可能采取反向加息的手段。这对于特朗普而言,无疑是最棘手的难题,因为加息可能会对其一直致力推动的经济复苏与增长计划造成严重阻碍,并增加联邦政府的债务负担,让美国经济陷入更为复杂的困境。

实际上,这段时间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屡屡受挫,已经揭示出美元霸权出现了严重的衰落趋势。过去二十多年,新兴市场央行普遍采取“跟随美联储”策略。但2025年以来,这种模式正在改变,比如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央行的行为与美联储形成“背道而驰”的格局。不仅如此,RCEP区域内贸易占比持续上升,也是为了降低对美元结算的依赖。而中国央行这次的“抢跑”,不仅是在降息的同时加强资本管制,同时也是在探索“独立货币政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新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媒披露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但越南、墨西哥对美出口有较大增长。可见“贸易转移”并未降低美国通胀,反而推高了全球供应链成本。这种局面也迫使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更加谨慎。

不得不说,美国滥用关税工具,正在加速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若关税战持续,美国2025年GDP增速可能降至1.2%,而通胀率维持在3.5%以上。美国政府债务规模已达36万亿美元,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年利息支出增加3500亿美元。美国很难从关税上解决这个问题,对我们而言,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窗口。

现在,中国拥有足以抵御美国军事霸权的强大实力,内需在政策的精准调控下逐步释放,制造业更是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接下来,中国只需要秉持着“河渡人”的策略,在国际事务中沉稳应对即可。目前之所以尚未高喊“黄四郎已死”,是因为决策层深知时机的重要性。

总之,这场中美货币政策的博弈,本质上是两种发展模式的较量。中国通过“主动贬值+定向宽松”应对短期压力,美国则在“政治干预+通胀黏性”中艰难平衡。未来的关键,在于谁能更快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

毫无疑问,时间站在中国这边!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