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当我把10沓人民币拍在朝鲜国际旅行社柜台上时,绝没想到这笔钱在平壤的购买力,竟不如老家县城一套学区房的首付。
2019年3月,我揣着10万现金住进高丽酒店47层的套房。透过落地窗俯瞰大同江,自觉已是"朝鲜王思聪"。第一天在涉外餐厅挥霍800元吃石锅拌饭时,穿丝绸旗袍的服务员鞠躬说"同志真有实力",让我飘飘然以为能在这里当一辈子人上人。
转折发生在第15天。我想给相熟的导游送台华为手机,却被告知需要支付相当于国内三倍的价格——因为要额外缴纳"革命发展基金"。更魔幻的是,当我试图用2000元租辆私家车去南浦港兜风时,司机老崔像看疯子一样摆手:"同志,我的月薪才180元,这钱够我全家活两年!"
真正让我认清现实的,是偶然闯入的普通市场。在这里,1元人民币能买3根玉米,但当我掏出百元大钞时,卖菜大妈直接拉下帘子拒售。"我们只收粮票。"翻译小朴尴尬解释。后来才知道,朝鲜人80%的生活物资靠配给,外汇商店里标价500元的进口巧克力,在本地人眼中不过是"资本主义糖衣炮弹"。
半年后,我的财富开始极速缩水:
发烧去友谊医院挂急诊,光抗生素就花了半个月生活费
想租套两居室,发现平壤公寓的"居住权转让费"高达2000元/㎡
就连理个发都要去专门接待外宾的"彩虹理发厅",单次消费抵朝鲜工人半月工资
最讽刺的是生日那天,我用最后3000元买了瓶苏格兰威士忌,却被酒店服务员举报"奢侈腐化"。要不是导游金同志帮忙疏通,差点就要去妙香山劳改营过冬。
在彻底破产前,我结识了真正的朝鲜"土豪"——国营农场场长老李。这个月薪折合250元人民币的干部,家里竟有日本液晶电视和德国双立人厨刀。"都是完成生产指标奖的。"他指着墙上的"共和国英雄"勋章笑道。当我问及他的存款,老李拍拍鼓鼓的公文包:"我需要钱吗?国家连孙子的尿布都包了。"
离境前夜,我在玉流馆吃了碗价值半个月生活费的平壤冷面。邻桌的工程师安哲秀掏出皱巴巴的粮票结账时,我突然顿悟:在朝鲜,真正硬通货不是人民币,而是印着金日成头像的粮票、写着"特供"的医疗本、盖着红章的住房分配证。这些用钱买不到的"纸片",才是朝鲜社会的财富密码。
如今站在丹东断桥上,我常想起那个用粮票换我半包中华烟的边防兵。他当时说:"中国同志,钱能买到手表,但买不到北京时间。"或许这就是朝鲜教给我的终极财富观——当基本生存权被国家托底时,人们对物质的焦虑会转化成另一种形态的集体安全感。
那些在平壤街头顶着寒风排队领配给粮的市民,那些在少年宫免费学芭蕾的孩童,那些在凯旋门广场跳集体舞的老人,他们用最朴素的共产主义实践告诉我:真正的"土豪",或许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而是不用为教育医疗住房失眠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