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3日结束的LPL第二赛段IG对阵TES的比赛中,Wayward以嘉宾解说的身份登上了解说台。
尽管他的解说语言相对简洁,节奏也略显生涩,但凭借其大胆有趣的点评和对比赛局势的深入分析,还是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赛后,他的解说切片不仅在虎扑、B站等多个英雄联盟赛事社区内广泛传播,评论区里观众呼吁邀请他再次参与解说的声浪也在不断上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好评的Wayward的评述内容实际上并不复杂,只是履行了解说应有的基本职责。
作为电竞赛事最直接的内容传达者,解说的职责本应包括三层。
首先,解说需要进行信息传递,即对赛场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准确、流畅的描述,清楚讲述发生了什么。其次,解说应该进行知识解构,即从战术逻辑、心理博弈、资源策略、视野布控等层面分析这些事件为何发生。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层,解说需要进行价值建构,帮助观众理解整场比赛的意义与价值,构建赛事的情节线索与情感张力。
但现有的英雄联盟赛事主流官方解说中,前者尚能勉强合格,而后两者则基本缺失。
在一场英雄联盟比赛的解说中,我们常听到“开团了”“大招空了”“控到龙了”等描述性语句。这些话语确实能够满足新手观众对即时反馈的需求,但问题在于,这些解说的语言并没有超越画面本身,没能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
大多数观众已经具备基本的视觉分辨能力,对于一个技能命中或防御塔被摧毁的场面,他们并不需要反复被告知。观众真正需要知道的是,战队为什么在此时选择开团?这波团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对线的压制来自英雄选择、道具节奏,还是心理博弈?但这些问题,解说往往没有提供解答。
更遗憾的是,很多解说似乎已对这一现状习以为常,甚至形成了语言疲劳的话术模式。
尤其当比赛进入中后期时,解说往往依赖一些模糊的词句来填充时段,比如“现在是考验运营的时候”“这波谁失误就输”“要看中野联动怎么处理”等等。这些话语本可以作为深度分析的切入点,但现实中,它们通常只是空洞的判断,缺乏数据支持,也没有战术背景的拓展,无法构成真正的分析。
相比之下,传统体育解说的标准显然更为严格。
在一场高水平的足球比赛中,解说不仅仅会喊“进球了”或“越位了”,还会从阵型压迫、节奏调动、传控节拍、攻防转换等多个维度分析进球的形成过程。篮球解说们也会同样高度依赖数据、战术框架和球员心理状态进行判断。
传统体育的解说们明白,观众不仅需要看到分数变化,还需要理解比赛为什么会按这种方式展开,哪些细节决定了胜负的归属。更重要的是,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在于“赋义”,即为每一个行为提供解读,为每一场赛事构建故事。
尽管电竞相比传统体育节奏更为迅速,游戏机制更为复杂,但事实上,电竞解说也可以建立起一套更系统的专业流程。
具体来讲,当导播将镜头切换至解说台的那一刻,解说们便开始了他们的工作。
首先,解说需要简洁地向观众问好,介绍自己和搭档。接着提供比赛的基本信息,比如对阵双方战队、比赛场地、主客队身份以及近期战绩等。接着,可以总结双方战队的风格和特点,分析各自的战术倾向,比如他们注重打架还是运营、倾向前期还是后期等。这些总结陈词有助于观众在比赛开始前对战队和选手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观赛奠定初步的认知基础。
进入BP阶段,解说可以提前为观众点明当前几套版本强势的阵容选择,通过实时BP验证预测与实际BP的差异,再分析每个英雄选择背后的战术考量,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本次比赛的策略布局。
进入实战阶段后,解说们则需要在比赛开始的瞬间就为观众说明哪边阵容前期强势,哪边阵容后期强势。根据具体阵容的选择,进行比赛的解说,而不仅仅根据经济的优劣评价战局的优劣,帮助观众理解战局的发展趋势和关键节点。
在比赛结束后,再立刻分析双方战队在本次比赛的表现情况与过往表现有无不同,总结导致本次比赛胜负的原因。
在常规赛中,解说可以通过比赛结果的总结展现队伍的特点与风格,帮助观众形成对队伍的全面认知。而在淘汰赛中,解说则可以在结束后对队伍进行情绪上的总结,以对观众进行情感上的连接。
在这个过程中,解说能够更加清晰地讲解战队的战术逻辑,并通过深度解读战队的风格特点与BP策略为观众呈现比赛的全貌。与此同时,还能赋予比赛更深的意义,帮助观众与赛事产生情感共鸣,这才是电竞赛事真正的魅力所在。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种的分析和情感传递,在许多官方解说中往往是被忽视的一环。
我们无法溯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但Wayward获得的好评或许可以说明解说台上并非没有专业视角的空间,观众同样能够接受有理有趣的内容。也正因此,赛事组织者可能更需要重新审视解说的职责与定位,解说也应当重新对这份职业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整。
毕竟电竞赛事的发展,终究不能只依靠观众的耐心与热情维系。讲好每一场比赛,才是行业应有的自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解说真正懂比赛,也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