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张莉
一部《水饺皇后》,让演员马丽从头哭到尾,奉献了“水龙头”式演技。
这次不再是喜剧,是大女主。《水饺皇后》以时间为轴,讲述了青岛姑娘臧健和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流落他乡,从街边摆摊卖水饺起步,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杰出女企业家的逆袭故事。
(图源:《水饺皇后》官方微博)
作为一部女性创业题材电影,《水饺皇后》在五一档期的市场反响未达预期,甚至被部分观众批评为“掏钱看广告大片”,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是“俗”,尽管挂着女性励志的招牌,《水饺皇后》未能摆脱“美强惨”的俗套设定。
能有多俗?开局惨、中间虐、最后强。影片用“先抑后扬”的情节架构,将大量篇幅放在摆摊初期的种种艰辛上,而后半部分事业腾飞的剧情,则像是被压缩的“流水线叙事”,仅能给观众带来浅层的观感。
(图源:《水饺皇后》官方微博)
影片更执着于苦难堆砌:从女主惨遭丈夫抛弃,到孤儿寡母艰难讨生活,再到生病住院……八点档苦情戏码接踵而至,缺乏新意,让这部被泪水泡发的创业传奇,嚼着有点咸。
马丽在有限的发挥空间里,确实已经尽力,贡献了“全景哭戏”。反观《水饺皇后》最动人的情节并不是哭,是她与红姐坐在窗前吃水饺的场景,一个对视、两声吆喝,没有催泪的卖惨,却比任何煽情台词更有力量。
除此之外,影片备受争议的还有“魔改”的悬浮情节。例如,女主因工伤住院,却拒绝了劳动仲裁的合理补偿,仅拿了一个月工资,称自己只拿该拿的。这种“没苦硬吃”的桥段,让荧幕前的观众一脸问号,难以产生共鸣。
(图源:《水饺皇后》官方微博)
不是观众不再相信苦难,而是算法时代重塑了共情的阈值,我们不再愿意为廉价的眼泪买单。
女性力量不等于苦情堆砌,影片用“N场哭戏”来见证女性的坚韧,这无疑是一种遗憾。毕竟,观众想看的不是“她有多惨”,而是“她怎么扛”——怎么扛得漂亮,扛得聪明,怎么在冷眼里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