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称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圆满完成?下个月将乌东四洲撤军?外媒报道可信几何?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多。

俄罗斯宣称其目标是“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以及保护乌东地区的俄语居民。

在冲突过程中,俄罗斯通过公投等方式将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四州纳入其版图,但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这一合法性。

近期,有外媒报道称普京宣布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圆满完成,并计划下个月从乌东四洲撤军。

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但需结合最新动态进行分析,外媒的报道到底可信度有多高?

4月28日,普京宣布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在5月8日至11日实施72小时停火。

这一举措被俄方包装为“人道主义考虑”,旨在通过历史叙事强化俄罗斯的道德制高点,将自身行动与反法西斯精神绑定,同时试探国际社会对俄方立场的反应。

停火期间,俄军可借机休整、补充物资,并为可能的谈判创造条件。

尽管停火与撤军均涉及军事行动的暂停,但两者性质截然不同。

停火是短期的战术性调整,而撤军则是战略性决策。

普京的停火声明并未提及撤军,而是强调“为无条件谈判创造机会”。

俄方多次提出的停火条件是要求乌军撤出乌东四州,而非俄军主动撤离。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明确表示,只要乌军从四州撤军,冲突即可结束。

普京的停火决策包含多重考量:一是缓解俄军持续作战压力,二是借胜利日强化国内凝聚力与个人威望,三是向西方展示和平姿态以争取外交突破。

此外,俄方试图通过停火将“破坏和平”的责任推给乌克兰,若乌方拒绝或被指违约,可能削弱其在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

根据2024年12月普京的表态,俄军在2024年夺取了189个定居点,领土扩大4500平方公里,并计划在2025年完全控制乌东四州。

2025年4月的报道显示,卢甘斯克基本被俄方控制,顿涅茨克大部分由俄军占据,扎波罗热南部和赫尔松部分地区也在俄方手中,但赫尔松首府仍由乌军坚守。

总体而言,俄军在乌东四州已建立较为稳固的控制,并构筑了多层防线。

乌克兰面临兵力和装备短缺问题,西方援助的速度和规模难以满足前线需求。

2024年2月,乌军因弹药枯竭从阿夫杰耶夫卡撤军,标志着其自2014年以来在乌东建立的最后一道防线被突破。

尽管乌军试图通过无人机和防御工事消耗俄军,但在正面战场仍处于劣势。

美国和欧盟的军事援助对乌克兰至关重要,但2024年美国大选后,特朗普政府可能调整对乌政策,减少援助。

此外,俄方通过邀请近20国代表出席胜利日庆典,试图打破西方包围网,争取国际支持。

前搜索结果中,没有可靠证据显示普京在2025年5月宣布特别军事行动圆满完成并计划撤军。

相反,俄方多次强调控制乌东四州的重要性,并提出停火条件要求乌军撤出,而非俄军撤离。

“撤军”可能是外媒对停火事件的误读或夸大报道,尤其是在缺乏官方声明的情况下。

西方媒体可能倾向于质疑俄罗斯的动机,而俄罗斯媒体则可能强调行动的成功。

例如,美国国防部曾表示没有证据显示俄罗斯从俄乌边境撤军,而俄方则通过卫星照片等试图证明撤军动向。

双方可能释放虚假信息来影响舆论,如乌方曾借撤军传闻向西方施压以获取更多军援。

事实上俄罗斯从乌东四州撤军的可能性不大。

俄罗斯通过公投将乌东四州纳入宪法版图,若主动撤出,等同于承认“特别军事行动”失败,普京政权的合法性将遭受致命打击。

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撤军可能引发军方强硬派与极端保守势力的反弹,甚至触发权力更迭危机。

关于“撤军”的传闻,需结合三个层面审视其可信度:

首先是俄方官方表态的模糊性。
普京虽多次提及“行动目标接近完成”,但始终未明确“完成”的具体定义。

5月5日,他表示“和解是时间问题”,但次日又警告“若西方拒绝俄方条件,将承担流血责任”。

这种模糊性为外媒的推测性报道提供了空间,但缺乏直接证据支持“撤军”时间表。

其次是西方情报与乌克兰的驳斥。
乌克兰国防部多次否认俄军有撤退迹象,并指出俄军在苏梅州、赫尔松等地加强攻势。

美国军方报告亦显示,俄军近期在乌东构筑永久性防御工事,包括雷区与反无人机系统,显然为长期驻守准备。

此类行动与撤军逻辑相悖。

再次是信息战的心理博弈。
俄方释放“撤军”信号可能旨在分化西方阵营。

2024年6月美国议员萨雷公开支持乌东四州“公投入俄”合法性,反映部分西方政客对持续援乌的动摇。

通过制造“撤军”预期,俄罗斯或试图加剧欧美对乌援助分歧,并为可能的谈判争取更有利条件。

俄罗斯对乌东四州的核心战略并非单纯军事占领,而是通过“法律化”与“治理化”实现主权宣称。具体表现为:

第一点,公投与行政整合。
自2022年“入俄公投”后,俄方持续向四州注入重建资金,并推动行政机构与俄罗斯联邦体系对接。

2024年军区调整中,四州被正式纳入南方军区,标志其“领土化”进程进入军事保障阶段。

人口结构与意识形态重塑。
通过迁移俄籍居民、推行俄语教育及历史叙事重构,俄方试图削弱四州的乌克兰民族认同。

2025年俄媒报道称,四州90%的学校已采用俄联邦教材,且青壮年人口参军比例显著上升。

国际舆论的“既成事实”化。
尽管联合国仍否认公投合法性,但俄方通过能源合作、外交斡旋争取部分国家默认。

土耳其、匈牙利对俄方提案的“兴趣”及法国极右翼政党的支持,均被俄媒作为“国际理解”的依据。

综合来看,“俄军下月撤出乌东四州”的报道缺乏实质性支撑,更可能是信息战背景下外媒的误读或俄方的策略性放风。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已从初期“速胜”转向“渐进消化”,其逻辑是通过军事控制、社会治理与国际博弈,将四州纳入俄联邦版图。

在此背景下,任何关于“撤军”的论断均需谨慎。

俄乌冲突的本质已超越领土争夺,成为全球秩序重构的缩影,其解决不仅依赖战场胜负,更取决于大国博弈的微妙平衡与利益交换。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