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的支持很多,但是这些援助都是有限制的和要求经济回报的。
新中国财政十分困难,刘少奇在1951年,承认中国的经济无法做到真正独立。中国多次恳求苏联提供农具、发电设备等的帮助,但是苏联老大哥并不是十分积极,即使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后,仍然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即使是其中的3亿美元贷款,条件也是很苛刻的。一开始,斯大林就说要将中国的矿产资源提供给苏联政府,期限是十四年,前四年是以后易货物方式提供,接下来就作为偿还贷款。
以铅为例,头两年各5000吨,接下来两年6000吨,最后每年8000吨。周恩来在后期谈判中提出减免部分货物的供应量,苏联同意了,即便如此,还是很多。
后来苏联又增了年息1%,让毛泽东等人很不愉快。贷款协议书,提到了如何援助苏联矿产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建议删去这部分内容,但是毛泽东坚持保留了这部分。
中国志愿军去朝鲜以后,苏联专门设立战争贷款,并且给中国提供军事贷款。斯大林,给已经夺取政权的国家,采取低息贷款的形式,每一笔都要记清楚。苏联提供黑朝鲜的军火,也要金日成以铅矿偿还。
事实上,斯大林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就问中国南方能不能产橡胶。1950年11月,斯大林,还要让中国代购5000吨橡胶。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封锁越来越厉害。中国在如此困难的时候,通过英国公司进口了4800吨给苏联。
斯大林对中国能够提供橡胶感到满意,但是因为没有达成目标,又要求中国想办法供应这种战略物资。后来,甚至与创办中苏合营企业,共同开发中国南方的橡胶资源。
苏联人,想想提供贷款技术设备,而中国的橡胶必须以低于世界市场的优惠价格卖给苏联,卖的数量在生产量的50%。
周恩来,多次表示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斯大林希望提供更多的橡胶,以满足他们国家的需要。因为他还有杀手锏。当时,苏联提供得的卡车,均用于前线,影响着志愿军的作战。
中国种植橡胶,实在是有困难,希望减少橡胶的供应量。斯大林的意思是,橡胶有多少,卡车就有多少;同时对周恩来提出的一亿卢布贷款表示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