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边界不仅是由年轻人拓宽的,老年一代也在打开我们对于生活的想象。」
“七十几岁正是为所欲为的年纪”
“原来这才是综艺圣体”
“还得是老年综艺才活人感十足”
近期,在综艺《这是我的西游》里,73岁的唐国强老师凭借“清澈的言语”和“呆萌的反应”贡献了多个名场面,网友们评论唐老师“七旬小伙有头脑有体力”。
无独有偶,《乘风破浪的姐姐》、《一路繁花》、《老有意思旅行社》等多个节目里,中老年群体的表现都受到网友们的热烈关注,“七旬老人上综艺”一度引起广泛的讨论。
(节目中综艺感十足的老年群体)
在这些综艺中呈现出的老年群体是鲜活而生动的,他们松驰地对待规则,坦然地展示自我,这样的“活人感”给处于紧绷状态下的年轻人一个情绪出口。他们拥抱老去的方式也给年轻一代打开关于年龄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节目回归现实,老少代际之间也在向彼此的世界敞开窗口。我们需要这样的视点,也需要这样的对话,突破自身的刻板印象,看见不同代际之间的差异和呼应。
欣赏和想象人生暮色里的缤纷,可以让我们更立体地对照自我的需求与渴望,打破线性年龄叙事,获得活在每一个当下的勇气。
1
共鸣:珍贵的“活人感”,放飞的自我表达
为什么“七旬老人上综艺”能引起网友的关注和共鸣?
拿唐国强老师的综艺首秀举例,一方面,网友们在唐国强身上看到一种“反差感”。此前唐国强在银幕上的形象通常是严肃的,比如他饰演的诸葛亮、雍正等经典角色。
但唐国强在综艺中呈现出鲜活可爱的一面,比如被网友们称作“马冬梅式认人”的名场面,这样“严肃-接地气”的反差萌吸引了观众。
另一方面,网友们也在唐国强身上看到真实的“松弛感”,打破规则回归本真,无形中暗合了年轻人的现实情感需求。
当在节目中被问到有加班需求怎么办时,唐国强老师一句“咱们有《劳动法》,八小时工作制”被网友们称为“50后整顿职场”,节目效果拉满。
(综艺《这是我的西游》片段)
一来不熟悉游戏规则,加上岁月打磨后独有的底气,老年群体的参与反而让规则的尺度变得更灵活。
在综艺《一路繁花》中,倪萍与卖土豆的摩梭族妇女聊天,了解到对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节目规则里姐姐们是不能花自己的钱的,但倪萍最后坚持用六十元买下土豆,对她而言真心重于规则。
(《一路繁花》里倪萍为摩梭族妇女送上祝福)
不管是公众人物的形象管理,还是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大家在角色的框定中陷入一种害怕犯错的紧绷状态里。
在当下的功绩社会,人们普遍受到功绩社会目标的约束,被卷入设定的绩效竞争,把竞争下产生的压力转化为对自己的消耗和怀疑。
当在职场中、在生活里被提出要求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证明“我能够...”以及“我比别人更能够...”,问题的解法变得有限。
但当聚光灯照向老一辈人,他们对世事更加洞明反而对自己没有过多的包裹和约束,可以更坦然地“犯错”,更真实地展示自我,这为屏幕前的观众提供了情绪支持。
(《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叶童)
这一代年轻人重新开始崇拜叶童、唐老师、庆奶等老前辈,不是以仰视权威的目光,也不是用一种俯视衰老的态度,而是因为他们在老一辈身上找到了真正共鸣的地方——打破规则的松驰、不被定义的张扬和蓬勃的生命活力。
在这样更平等更真诚的视点里,我们可以逐渐弥合年龄带来的代沟,拥抱代际之间的碰撞和生命经验的重叠。
2
对话:“再听老人言”,以真诚弥合代沟
引起网友们关注的除了综艺中老一辈珍贵的“活人感”,也有他们与年轻一代的互动和碰撞。
在节目中,唐国强老师和年轻人们有很多有意思的互动。尽管对一些流行热梗不甚了解,唐老师却有一颗年轻的心,很快就对各种“黑话”手拿把掐,也乐呵呵地享受游戏和挑战。而年轻人也在唐国强那里领会到老一辈的敬业认真和乐观自洽的性格。
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很大程度上被年轻人的话语垄断了,老年群体的生活隐身于数字的洪流。因此当我们提到老年人,出现的声音有时充斥着刻板印象和偏见——守旧、固执、啰嗦、糊涂等等。
在这样的误读之下,部分人们可能会排斥沟通和表达,用一个简单的“代沟”来解释矛盾的产生。比如,受到广泛讨论的年轻人“没福硬享”和老年人”没苦硬吃“,实际上是两代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但如果不了解彼此的真切诉求,就会演变为老一辈对年轻人贪图享乐的职责,和小辈对苦难教育的埋怨。
(网友对老一辈“没苦硬吃”的吐槽)
老少代际之间因为成长环境不同而产生的观念差异不可避免,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对话的阻隔,恰恰是因为有差异,才更需要真诚的交互来了解彼此、走近彼此。
有一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一辈的经验和沉淀最开始被视为一种需要遵循的权威,随着社会环境迅速变化更迭,“老人言”因为无法适应当下的规则遭到忽视甚至摒弃。
但现在年轻人开始重新正视和倾听“老人言”,并用一种轻盈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老一辈的话语和经历形成映照。
(网友们分享“外婆一句话打败我的焦虑”的经历)
综艺《老有意思旅行社》通过老少同行的旅行方式为老年游客实现人生清单。节目中呈现了不同代际的不同想法,比如两代女性们一起讨论有关生育的话题。
从老一辈口中“血脉延续=完整人生”到年轻一代更现实的考量和对生育代价的认知,我们可以看到观念演变和碰撞,看到老少群体之间尊重和理解彼此的选择,也看到他们借由对谈完成对自己人生的和解。
(节目中两代女性讨论生育观)
这样的代际碰撞和互动不仅停留在屏幕里,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触碰和融入更新的世界,年轻人也开始看见并欣赏老一辈的生活理念和珍贵品质。
“老人言”和“数字反哺”都不是单向的,当老少之间可以打开封闭的门,尝试看到和了解对方的生活体验,进而把彼此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真诚地对话,代际之间才能真正流动起来。
我们重新翻看泛黄的书页,用新的墨笔写下脚注,由此完成对于老去这件事的想象、和解和欣赏,也打破关于年龄的单一叙事和隐形焦虑。
3
想象:重构年龄叙事,连接当下与未来
上野千鹤子在《一个人最后的旅程》里写道,“老人既非将死之人,亦非等死之人,而是继续活着的人”。
每个人都有成为老年人的一天,我们和老年一代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和未来的自己对话,而我们对于综艺中呈现出老年形象的讨论一定程度上也映照了自身对于年龄、对于人生的想象。
(纪录片《人生果实》)
在《一路繁花》中,刘晓庆被网友们称为“真正的大女主”、“哪吒型人格”,她在节目中爬雪山要登顶,在高原上一路小跑,游泳一游就是几圈,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都遥遥领先。就算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庆奶用硬核的生命力告诉大家“我的人生永远是往前跑的”。
“希望我到七十岁也是这样的”、“2025年我决定像庆奶一样活着”,网友们以她为模板来想象一种更凶猛明亮的老去,并把她的态度和生命力对照到自己当下的生活里。
(《一路繁花》中的刘晓庆)
在综艺里,这些老前辈们展示着人生暮色里的活色生香,让我们看到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可以更加诚实地面对内心,更明确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以此打开宽阔的人生后程。
他们这种面对老去的态度缓解了年轻人们的焦虑,让年轻人们在不确定的状态中重拾一些面对当下的勇气和面对自我的坦诚。
《闭经记》的作者伊藤比吕美写道,“我就是赤裸裸的我,不加伪饰”。她在书里用诙谐轻盈的笔触讲述老去带给自己的新的自由,也告诉各个年龄的女性“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人生啊,长着呢!”。
(《伦敦生活》)
“七旬老人上综艺”是我们关注老年群体的小小一步,诚然节目上呈现的是光鲜和理想的一面,但也可以作为一扇窗子,让我们重视成年晚期的生命价值,让更多老年群体可以肯定自己人生的美丽。
“七旬老人上综艺”也是我们打破单一年龄叙事的小小一步,老年群体向我们展示的松驰和自洽让我们对于老去有了更丰富的想象,从而给自己底气来拥抱当下。
当老一辈开始真实自由地面对老去、展示老去,当年轻一代可以欣赏和鼓励这样的呈现,我们对于年龄、对于人生的想象也因此拓宽。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