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颗永久编号为530768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浦星”。该小行星是由南京市第一中学提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名,由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核批复,取意为学校两个校区所在地,代表南京市第一中学。5月8日,学校举行“南浦星”命名仪式。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旦获得批准,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

现场通过视频连线连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常进,他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南浦星’的成功命名,不仅是对南京一中一体化办学的认可,更是对学校科学教育卓越成果的认可。”



这颗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于2011年发现的小行星,平均距太阳2.33亿公里,绕日周期3.49年,其轨道参数与科学价值为太阳系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样本。“今天的命名是探索的新起点,期待未来揭开‘南浦星’更多科学面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党委委员、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赵海斌说,“南京一中在天文科学普及、早期教育等方面非常好,有一批学生拿到国际天文奥赛大奖。对我们天文领域来说,一中是非常好的生源地,也希望和南京一中有更多合作。”



为何叫“南浦星”?南京一中党委书记居艳说,“南浦星”的名字别具深意,“南”取自学校南校区所在地中山南路,“浦”则取自于学校北校区所在地浦云路。“南浦星”的命名不仅是对南京一中近百廿办学传统的致敬,同时也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于南京一中办学发展成就,特别是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教育既要脚踏实地深耕杏坛,更要仰望星空胸怀宇宙。

现场,紫金山天文台向南京一中颁授命名证书与铜牌,学校校长陈立其代表学校接受这一“宇宙级荣誉”。



南京一中是一所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历史悠久的学校,该校“望星楼”奠基碑文为紫金山天文台老台长张钰哲题写。学校共拥有4颗南京一中系小行星。除了“南浦星”,还有3颗校友星:“家祥星”“刘林星”“饶子和星”。

南京一中1967届校友方国权是天文爱好者,1982年他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回到母校工作,为学校物理教研组组长,南京市物理学科带头人,组建了南京一中天文兴趣小组,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期间,拍摄到江苏省天文爱好者第一张哈雷彗星照片,获得全国一等奖,自制天文观测仪器获得全国二等奖,主持印制了《望星楼》五期杂志,培养一大批天文爱好者。“南京一中天文小组从60年代就有了,那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中学生,1982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回到母校工作,我们活动形式有很多,包括开天文讲座,组织学生去观测。我们学校有些毕业生已经走上天文相关岗位。”方国权说。

如今,南京一中南、北两校区均有天文科普基地。基地由天象厅、天文台和天文教室三部分组成。天象厅位于楼顶,天象厅内的光学天象仪可以带领同学们到世界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观看四季星空的变化、日出日落、月相变化、流星雨等天文现象。

南京一中地理教研组组长臧锋说:“学生在学校就可以认识天体,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同时,我们也会把学生带到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等进行观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对天文的兴趣,而且他们仰望星空时,不再拘泥于小事情,对他们未来很有帮助。”

学校“望星社”学生周彦琳说:“在这里,打开了我们的视野,看到宇宙中我们不曾看到的星星。对于我们崇文学子来说,‘南浦星’既是天上的一颗星星,也是我们探索内心梦想所追求的星星。”

仰观浩瀚宇宙,满载荣光与梦想的“南浦星”将在星河中熠熠生辉,这也将激励更多一中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江苏新闻广播 沈杨 通讯员 兰倩怡 摄影 徐海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