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象山石浦,既是渔港,又是古镇,非常适合闲逛,也适合吃海鲜拍大片,享受人间烟火和历史岁月。
就在石浦港对岸,藏着这样一座小岛:唐代的商船曾在此卸下越窑青瓷,明代的烽火台镌刻着抗倭记忆,1934年蔡楚生在此架起摄像机,让电影《渔光曲》的悲怆渔歌首次唱响国际银幕。
电影《渔光曲》
这里就是“浙江渔业第一村”东门岛,一座将千年渔文化刻进骨血的活态博物馆,是未经开发的纯净版宝藏渔村,2024年入选浙江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殊荣。
东门岛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以前。相传象山置县时,东门已是辖村,那时已是繁华的渔埠码头。宋嘉定二年设东门寨,元代改为巡检司。千余年来,小岛见证金戈铁马,也经历市井繁华。
从石浦古镇出发,穿过铜瓦门大桥,就来到了东门渔村。
铜瓦门大桥
岛上山海兼备,风光秀丽,海防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现存不少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如东门海神庙、天妃宫、东门灯塔等。
始建于清代的东门海神庙,梁柱间残存的金漆彩绘仍在诉说往昔辉煌。每年元宵节千盏渔灯点亮时,飞檐下的铜铃与潮声共鸣;百年古榕荫庇着世代渔民的虔诚祈愿,每逢开洋节,身着传统服饰的祭祀队伍手持玉如意绕岛巡游,预示着渔季的大丰收。
海神庙
矗立于岛礁之上的东门灯塔,红白相间的塔身与碧海蓝天构成绝佳摄影背景。这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铸铁旋转楼梯的台阶,每一阶都沉淀着惊涛骇浪的故事。
这座灯塔相传是1915年岛上任氏兄弟倾尽家财建造,为远航的渔船照亮航路。
灯塔
灯塔陈列馆前有蔡元培手书:“出其东门,介尔昭明”八字,这是1927年,他与马叙伦为躲避孙传芳追捕在此避难而留下的,期间得到了任氏兄弟悉心照顾。
蔡元培手书
东门岛的渔文化民俗,是渔民们永不谢幕的渔家狂欢。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的夜晚,是为纪念戚继光抗倭大捷的“十四夜”习俗,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门,戚家军吃着渔民们的“糊里”佳肴,士气大增,以一歼百,打退倭寇。于是吃“糊里羹”成了当地渔民元宵夜的盛大节俗。
炮台
若在三月三前来,赤脚“踏沙滩”的壮观场景定会震撼心灵——上万渔民齐踏浪花,用足底感知沙蛤涌动的生命韵律。
还有那些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开洋节、谢洋节仪式,让东门岛成为研究海洋信仰的活化石。
东门岛栈道
东门岛的渔味,是舌尖上的海洋馈赠。
在东门渔村,美食也是一种最生动的文化。凌晨五点的鱼市堪比戏剧现场,刚出水的大银鲳在竞价声中完成“海鲜首秀”;转角老店的鱼糍面制作堪称绝技,马鲛鱼肉经千次捶打化作雪白鱼糜,入沸水即绽成朵朵银花,佐以秘制虾酱,鲜味直抵灵魂深处,绝对唤醒你的味蕾。
石浦渔港
当然,想吃海鲜还是需要去石浦海鲜排档,这里是饕客天堂,带壳蒸制的梭子蟹锁住海盐的咸鲜,铁板蛏子伴着“滋啦”声响散发焦香,最地道的吃法当属“十六碗”渔家宴。从凉拌龙须菜到红烧望潮,每道菜肴都对应着渔家谚语,掌柜端着酒酿圆子笑道:“这碗叫‘浪里白条’,吃了保你出海不晕船!”
海鲜排挡
潮起潮落间,东门岛将千年的渔事、古迹、民俗、信仰编织成网,将这些遗留的文化遗产发扬与传承,现代渔民把祖先的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旅行小贴士:
主要打卡点:灯塔、海神庙、观音禅寺、渔村、炮台、海边栈道。可选择海神庙到灯塔间约2公里的线路,海神庙出发,沿海边栈道,到灯塔和妈祖广场,顺时环线。适合游玩石浦古镇后,花一两小时寻找渔村的历史记忆。
最佳游玩时段:清晨在灯塔观景台见证渔船列队出港,傍晚于铜瓦门大桥拍摄渔舟唱晚。
渔文化体验:参与渔网编织非遗课堂、预约海钓体验。
交通:推荐自驾,导航搜索“石浦东门岛”即可到达,村里有免费停车场。
门票:免费。
感谢你的阅读,你的每一次点赞、分享和留言都让我心生欢喜。
如果喜欢请关注@Trip在路上,我们一起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