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一幕,真的让人感慨万千!珠海航展上,歼-10还只是角落里不起眼的新面孔,甚至有人拿着拖把给它做简单清洁,那时候谁能想到,它有一天会成为国际军贸市场的明星?

如今,它的出口型号歼-10CE在巴基斯坦大放异彩,甚至让印度高价购买的“阵风”战机黯然失色。这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从筚路蓝缕到扬眉吐气的真实写照



歼-10的诞生并不容易。上世纪8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研制三代机几乎是天方夜谭。总师宋文骢带领团队,在连计算机都稀缺的环境下,硬是靠手绘图纸和反复计算,一点点啃下这块硬骨头。首飞那天,宋文骢激动得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的日子



那时候,没人能保证它能成功,甚至有人嘲笑这个项目是“五分钱想上长城,车票都买不起”



有人说,歼-10的成功是“憋着一口气”的结果。确实,从被忽视到被认可,它走了一条艰难的路。但更关键的是,它背后站着无数像宋文骢这样的科研人员,他们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托起了中国航空的脊梁

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的结果。如今,它的身价确实该涨了,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曾为它付出青春的研究者们,值得更多的尊重和回报

小编建议以后把卖价提高点儿,奖励参与研制的核心军工科技人员,大家觉得怎么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