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小修小补、共享工具、事务代办、民意征集……小小集装箱,装着大能量啊!”5月7日上午,在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滨湖润园北区,居民汪先生站在刚开放不久的迎淮社区睦邻里微驿站旁,笑着跟相熟的社区志愿者打起了招呼。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近年来,迎淮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探索“一键连”智慧守护、睦邻里微驿站、老年友好共享餐桌等“微治理”新模式,打造“服务零距离、治理有温度”的社区新生态,为基层治理注入暖心力量。

“一键连”:智慧守护银发族

滨湖润园小区是义城街道辖区较大的回迁安置小区,5404户居民中有20%以上是60岁以上老人。针对独居老人居家安全隐患,迎淮社区积极探索“一键连”工作法,联合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推出“义心相伴,智慧守护”项目,为35户独居老人安装红外监测仪、紧急呼叫设备,构建“智慧监测+网格响应”闭环守护机制。

2024年12月初,家住润园北区的独居老人陆广俊身感不适,通过一键警报设备向智慧养老中心呼叫,社区立即联动养老专员、家庭医生、“红色小管家”及时上门处置,化解了险情。设备监测到异常或老人主动报警,系统会立即推送信息至网格员和养老专员。迎淮社区党委书记束飞介绍,通过“党委主抓、支部联动、网格覆盖”的组织体系,多方力量随时响应,确保“一键呼叫、多方联动”。

如今,社区依托智慧设备“连”、入户走访“连”、发放“连”心卡等多种方式,构建起对辖区独居老人从紧急救助到日常关怀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实现了治理力量和服务对象之间“双向互连”。

“共享餐桌”:一箸一匙总关情

在义城街道,活跃着一支68人组成的“红大姐”志愿服务队。团队成员凝聚了全国调解能手、合肥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包河好人”等巾帼力量。

每月单周的周五上午,“红大姐”们总会带着新鲜食材走进辖区孤寡老人家里,为老人烹饪“家的味道”。

电话里的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顿饭的陪伴。为解决辖区孤寡老人缺乏照料和陪伴问题,去年7月份,迎淮社区发起了“同心助老——老年友好共享餐桌行动”,通过社工、社区志愿者和社会资源的三社联动,定期上门开展爱心助餐、家庭清洁、集体庆生、精神慰藉、健康关爱等服务。

“子女不在身边,以前总凑合吃饭,现在能和邻居们边吃边聊,生日还有蛋糕!”提起社区的暖心举措,独居老人李奶奶连连称赞。每个季度,迎淮社区还会为独居、高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活动,邀请他们来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欢聚一堂,共庆集体生日。时间一长,热心肠的“红大姐”们也成了高龄老人们口中的“亲闺女”。

睦邻里微驿站:方寸之间见温情

日前,在滨湖润园北区,一处闲置的集装箱经过改造上演了一出“变形记”:橙红色外墙上,“睦邻里微驿站”标识格外醒目,内部便民工具、应急药箱、灭火器、书报栏等一应俱全。外围放置的遮阳伞和一组休闲桌椅,成为新的邻里休闲区。

“虽然面积不大,仅有不到30个平方米,但作为我们社区服务的阵地,未来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束飞介绍,睦邻里微驿站将打造成集小修小补、健康义诊、便民生活、居民接待、百姓议事等于一体的暖心驿站。

按照规划,社区每周三上午将邀请家庭医生坐诊,为居民提供量血压、测血糖、问诊等服务。每月1日、15日作为“睦邻服务日”,提供磨刀修锁、便民理发、衣物缝补等便民服务。结合“两委”进小区工作,社区还将开展民意收集工作,常态化接待居民反映各类诉求及问题。同时,针对小区各类事项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睦邻议事会。

“通过这些举措,将矛盾调解、民意收集功能前移,努力实现‘小事不出驿站,难事不出社区’。”束飞说。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义城街道迎淮社区通过“微治理”激活基层“末梢神经”,以智慧化破解养老痛点,以共享餐桌凝聚邻里温情,以闲置空间再造推动服务下沉,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未来,社区将进一步拓宽服务场景,让“老有颐养、弱有众扶、邻有善治”成为现实图景。(施御轴 夏海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