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将女儿的闺蜜——徐雯波,娶为妻,年龄相差30岁。

因为这些,对张大千的儿子,张心健的影响极大,甚至走向了无法回头的绝路。

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如何与父亲的名声。和家庭的裂痕纠缠一生,最终成了悲剧的主角?





命运的初遇与暗涌

1943年,张大千的家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时,徐雯波4岁,作为张大千女儿张心瑞的闺蜜,她带着满身的青春气息,走进了这座充满艺术氛围的宅邸。

对于一个少年女孩来说,艺术家张大千,是令人仰望的存在。

他是当时中国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几乎所有画坛人物,都想要靠近他。

张大千的眼睛里,徐雯波有着不逊色于成人的绘画才华,天真、鲜活,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艺术气质。



看着她,张大千心里悄悄打起了算盘。

他决定放下所谓的师徒之名,悄悄地用自己的方式接近她,徐雯波拜师的请求在他眼中,不过是一个开口的借口,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张大千没有拒绝她的请求,默默地安排了更多的相遇。

艺术交流的契机不多,靠近徐雯波一次,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再近一些。

渐渐地,张大千为徐雯波创作了几幅画,其中一幅《云山万重,存心千里》传达的情感不言而喻

这段关系,没有立刻被揭穿,时间长了,周围的人开始感到不对劲。



对比两人明显的年龄差距,很多人看到了不合适的地方,心里充满了疑惑。

家里的亲戚和朋友,都开始议论纷纷,有人提醒张大千,这毕竟是女儿的闺蜜,关系太过亲密恐怕有些不妥。

张大千显然不在意这些流言蜚语。



对抗家庭与文化冲突的婚姻

1947年,这段关系暴露了出来。

那时张大千已经48岁,徐雯波年仅18岁,这个年龄差距,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尤其是两人还是父女的朋友关系。

张大千的儿女们,尤其是女儿张心瑞,知道这段关系的存在后,极力反对。



作为张大千的妻子之一,黄凝素也是坚定的反对者。

一段婚姻的破裂,早就埋下了伏笔,这让张大千和徐雯波的感情,显得格外复杂。

张大千频繁拜访徐家,对徐雯波家人的关怀和耐心,更多的是为了争取他们的支持,最终,经过几个月的拉锯战,徐雯波的父母妥协了。

妥协的代价是,徐雯波未婚先孕,她怀孕了,且与张大千的关系更加明显。



迫于外界的压力,徐雯波的家人最终不得不放行。

1947年,张大千与徐雯波的婚姻成了事实,两人的婚姻,跨越了社会的道德和文化的障碍,也打破了家庭的传统观念。

婚后,两人的家庭、社会和政治背景,依然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巨大屏障。

张大千把婚姻,看作是自己追求爱情和艺术的结晶,外界的眼光和压力,始终未曾放松。



每一个公共场合,每一次画展,都成为了外界评头论足的时机。

无论他如何努力去平衡,最终,张大千和徐雯波的婚姻,还是无法摆脱外界的质疑与反对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深的伤害,反而是两人的孩子,特别是张心健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婚姻中的艺术与灵感

张大千的画布上,徐雯波的身影变得愈发鲜明。

徐雯波成了他创作的缪斯,几乎所有作品的背后都有她的影像

在张大千的画中,徐雯波的脸庞、气质,甚至每一处细微动作,似乎都被他反复琢磨,深深镌刻在了每一幅画作里。

这段婚姻,表面上充满了艺术的光环,但实际上却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暗潮涌动



婚后的张大千,除了继续创作,还积极地带着徐雯波,参加各种国际画展,尤其是在欧洲的画展上,两人如影随形,成了公众眼中的“完美艺术夫妻”。

张大千的画作在这些画展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徐雯波的陪伴,提升了张大千的形象。

艺术的成功,未解决两人之间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在家庭中的矛盾。

张大千的晚年逐渐接近,他的财产和名声,开始成为家庭纷争的焦点。

去世时,张大千将自己90%的遗产,留给了徐雯波,这一举动,让原本就存在矛盾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为徐雯波留下的遗产,成为了张家族内外人士,无法忽视的一个敏感话题。



徐雯波的地位越发显赫,也因张大千的去世,而成为了“遗产的主人”,这一点让张大千的后代们,心生不满。

而张心健,作为这段婚姻的产物之一,早已被遗弃,成为了这段家庭破裂悲剧的见证者,也最终被这段破碎的历史吞噬



张心健的悲剧与家庭的破碎

1949年,国内局势动荡,张大千决定离开中国,搬到海外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

只是张大千的离国计划,没有完全照顾到,每个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

他获得了三张机票,而徐雯波坚持带着,张大千第二任妻子的女儿——张心沛,一起离开,而将年仅7个月大的张心健,留了下来



这一步,成为了张心健悲剧的开始

张心健的出生,没有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张大千将他托付给,裱画匠曾庆蓉抚养,曾庆蓉由于经济状况的困难,将年幼的张心健,送回了张大千的大夫人曾庆蓉处抚养。

整个过程中,张心健几乎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关爱,这种缺失的情感,早早就成了他性格中的一个缺口。

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张心健一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尤其是父亲的关爱。

可当他长大后,却发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自己也无法从父亲的名声中,获得任何实际的帮助,还由于父亲的身份,时常被卷入各种漩涡中。



年轻时的张心健,才华出众,随着社会的变动,他的职业生涯,也渐渐被拖累。

被单位开除,女友离去,生活陷入了彻底的绝境

他感到自己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父亲的阴影”,而这些阴影,最终压垮了他的精神。

张心健的痛苦,早在他的遗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孤儿,却被认为跟海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这些话,犹如最后的呼救,可再也没有人能听到。他的痛苦,是无处发泄的深渊,是无望的绝望。

最终,张心健做出了一个极端的选择,借着行驶的火车,想要结束自己。



可他未能成功,却因此导致双腿截肢。

22岁时,张心健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临终时,他的姐姐张心庆,回忆起他最后的话语:“不愿有来生。”

张心健的一生,仿佛是整个家庭裂痕的投影,被命运捉弄,被家庭遗弃,被社会抛弃,最终只能选择用死亡,来结束这一切。

参考资料
张大千与徐雯波婚姻背景分析,《艺术与文化》杂志,2017年
张大千家庭历史与张心健悲剧,李梅编著,2019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