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0日,毛主席看完9日出版的《解放日报》顿时大怒,立即派人把《解放日报》编委会委员、总编辑余光生,《解放日报》编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第一副社长陈克寒两人叫到他的驻地,狠狠地批评了一个多小时。



当天《解放日报》刊登了什么?让毛主席发这么大的火,原来在这天,《解放日报》在第 3 版以综合报道的形式,大篇幅转载了西方媒体有关原子弹的消息:第一篇《原子炸弹又炸长崎》所转发的是来自美国新闻处、路透社、合众社的 7 条消息;第二篇《一个原子炸弹威力的估计》所转发的是合众社、美国新闻处的 2 条消息;第三篇《美国广播电台呼吁日寇投降,重建和平的日本国家》所转发的是美国新闻处、路透社的 3 条消息。报道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原子弹的威力。称“此种炸弹较二万吨的TNT的威力尤大,较英国顶大的巨弹(格兰斯莱姆)爆炸力大二千余倍"和“一颗原子炸弹之爆炸力,等于出动二千架超级空中堡垒之袭击威力”等;
二是关于广岛、长崎被炸后的惨状。称“毙命者及伤者被焚后,不辨原形……该弹效果广泛,它的非常压力,使居民震死烧死,不管他在室内或在外……救急医药设备亦被毁,医药当局束手无策"和“死伤的人数可能超过十万人"等。

上述内容均是摘编西方媒体和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相关消息,没有一点自己的观点。



看完这些报道,作为在五四时期就创办《湘江评论》、《新湖南》,担任湖南《大公报》馆外撰述员,堪称是新闻工作“科班出身"的毛主席,立即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觉察出报道中存在的导向性问题。

毛主席到底察觉出了什么问题呢?其实,早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就指出: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他认为武器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素。就整个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向与轨迹而言,大体上与他的判断相符,这也愈发坚定了他对于“兵民”的信念。因此,对于《解放日报》在报道中过分渲染原子弹的威力,毛主席深表不满,觉得如此报道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嫌。



更重要的是,在毛主席看来,《解放日报》对原子弹的报道,看似是关于一个新式武器的报道,实则是对于事件背后美国地缘战略意图没有清晰的认知。

美国投放原子弹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一是相较常规武器,直接投放原子弹能够降低美国军队的伤亡。二是出于战后全球政治格局的考量,“美国不愿让苏联占据日本”。鉴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施行逐岛争夺的策略,无法赶在苏联之前实现对日本的单独占领。为了抢占先机,美国决意投放原子弹,毋庸置疑,美国投掷原子弹所带来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投降的进程。



然而,中国战场是世界公认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阵地,中国人民以惨痛的代价,消耗并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迫使日本最终投降是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为基础的,况且“抢先投放原子弹与苏联出兵东北存在关联,这两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

美英报纸、通讯社以及国民党的宣传机构之所以“对原子弹的威力极力渲染,将原子弹吹捧得神乎其神”,其用意正在于营造舆论导向,强化原子弹在迫使日本投降过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解放日报》显然未能透过表象洞悉本质,接连数日援引英美及国民党相关报道的看法,以较大的篇幅渲染原子弹的威力,严重背离了“党报”的立场与观点。

在对《解放日报》负责人批评之后,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的了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演讲中,着重指出:

“美国和蒋介石的宣传机关,想拿两颗原子弹把红军的政治影响扫掉。但是扫不掉,没有那样容易。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里面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假如原子弹能够解决战争……为什么投了两颗原子弹日本还不投降…我们有些同志也相信原子弹了不起,这是很错误的。"

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这番振聋发聩的演讲,既是对党内部分同志的批驳,也是对《解放日报》差错的匡正,并且从更深的层次剖析了这种错误产生的思想根源。

他指出“这些同志把原子弹看得神乎其神,是受了什么影响呢?是资产阶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中来的,是从资产阶级的报纸、通讯社来的。”

毛主席认为:“美国帝国主义要帮助蒋介石打内战,要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它的这个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但是美国帝国主义是外强中干的。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这里包括不相信帝国主义的'好话’和不害怕帝国主义的恐吓。”



在毛主席看来,帝国主义惯常施展“吓人”的伎俩,党报应当善于揭穿帝国主义“唬人”的真实面目。然而从《解放日报》的有关报道来看,非但没有达成这一目标,反倒迎合了帝国主义“吓人”的那一面,致使帝国主义愈发“吓人”,无形中助长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胆量。

一旦内战爆发,《解放日报》所“塑造”的原子弹的巨大“冲击波”,便会波及自身,引发“恐战”“打不赢”等消极情绪的产生与蔓延,亦不利于我党的舆论宣传以及对群众的争取。

在遭到毛主席批评后,《解放日报》立即改正错误,强化了对原子弹和战争关系的说明或闸释。

例如,1945 年 8 月 13 日《解放日报》援引《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之观点,声称“无法凭借原子力量获取和平,美英等国对原子弹过高的估量实属荒谬,甚至是有害的。”



余光生

1945 年 9 月 22 日,《解放日报》刊发《李梅宣称原子弹与战争结束无关》一文,直截了当地指明“原子弹与战争之结束,毫无关联。”《被征服的日本》一文亦着重强调“原子弹并未击垮日军士气”。

此类“有立场”的报道,一方面及时引导部分沉迷于原子弹威力的党内同志与百姓回归正途,另一方面指明在击败日寇这一问题上,原子弹并未发挥决定性作用,避免了舆论宣传上的被动态势。

毛主席这次及时对《解放日报》原子弹报道方向的纠偏,再次证明,毛主席的伟大在于他总是能在大家看似平常,认为“也是如此”的事件中,洞悉事件的本质,为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引领我们走向胜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