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将至,电商平台的"孝心专区"销量,又开始蹭蹭蹭往上涨,有的直播间主播,更是声嘶力竭地喊着:"买燕窝送妈妈,不送就是没良心!"

社交媒体上,也成了很多人打造"完美孝子"人设的展示区。

然而,这场看似温情的亲情狂欢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孝心陷阱"。

一、"伪孝心"陷阱

1.高价礼物

有人花费千元定制"康乃馨"礼物,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妈妈永远是公主"。而当母亲收到礼物时,却心疼得直拍胸脯,并喃喃自语"不如你回家吃顿饭。”



有人月薪5000元,咬牙买下万元翡翠手镯,母亲却因"怕磕碰"藏搁在箱子里,并吐槽道:"不如菜场两把葱实在"。

当我们以为购买奢侈品礼物,就能够弥补对父母日常陪伴的缺失时,实际上,奢侈品对父母而言用处不大,且往往给他们带去压力和负担。



2.“为你好”

生活中,不少人经常打着“为你好”的口号替年长的父母拿主意,办事情。有的人说,收到了自家女儿在母亲节赠送的智能手环,每天被迫接受步数打卡、睡眠监测等"健康管理"。

还有的人说,家里的子女害怕自己平日生活无聊,替其报名了各种老年学习班,美其名曰"丰富晚年生活",实则往往用不上几回。



3.表演型陪伴

现代社会,网络高度发达,每年到了母亲节,还有不少人在社交平台晒各种“孝心”。类似于“带妈妈旅游一周”“带母亲打卡网红餐厅”等话题,吸引不少人的眼球。

当有人在感慨博主“真有孝心”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吐槽:"摆拍痕迹太重","妈妈像道具"……

二、正确的打开方式

当母亲节的康乃馨与蛋糕充斥城市街头时,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个源自西方的节日,如何与中国千年的孝道文化对话?



《孝经》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道不是特定日子的仪式,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孝经》强调"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意思是《孝经》中说要利用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获得利益最大化,行为上谨慎,勤俭节约,以此来赡养父母,便是普通人的孝道了。



通俗地说,就像我们要跟着老天爷的节奏过日子,看准土地的脾气种庄稼一样。孝道也是如此。

春天该播种了,别窝家刷抖音,夏天该除草了,别跟兄弟撸串去,秋天该囤白菜了,别嫌麻烦,冬天该猫冬了,就陪老妈嗑瓜子唠嗑。平时自己少下馆子,省下的钱给老妈买副老花镜,这不比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强?



朱熹更主张"孝莫大于顺亲心,非务外之华饰"。

意思是朱熹先生更是进一步补充说道,"孝顺这事儿,关键得走心!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功夫,老妈要的是你的心,不是朋友圈的九宫格!"

物质供养,以“养亲”为基。子女需优先保障父母衣食住行,如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母亲病中三年衣不解带,药必亲尝。

《礼记》言"孝子之祭也,尽其礼而不过其文",反对虚浮仪式。王阳明家训强调"晨昏定省,须出真诚",将孝道融入晨起请安、睡前问安的细节,体现日常关怀,远比仪式孝心实在。



母亲节将至,愿我们在借节日献礼,表达孝道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注重平时里对父母的关怀。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