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红场将举行隆重的阅兵仪式,29国领导人将齐聚莫斯科,与此同时,普京对中国吐露了心声,特朗普真是怕什么来什么。那么,这一系列事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普京又对中方说了什么?

红场即将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据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透露,已有29国领导人确认出席此次阅兵仪式,其中包括中国、巴西、越南等重要国家,13个国家还将派出军队参加分列式。



可以说,这次红场阅兵已不仅是军事仪式,更是一场外交秀场。用俄方的话说:“参与此次红场阅兵的国家人口总量占全球的51.9%,GDP总量占全球29.2%。”这组数据的潜台词很明确:即便面临西方制裁,俄罗斯仍能聚集一半地球的朋友,依旧在国际上有话语权。

同时,尽管西方多国缺席,但多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仍凸显了俄罗斯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而巴西总统卢拉拒绝乌克兰要求而坚持访俄,更表明部分国家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趋于务实。

这一外交突破的背后,是俄罗斯近年来“向东看”战略的持续深化。普京在阅兵前接受采访时就吐露心声称,早在25年前便预见亚太将成为全球经济重心,并据此推动中俄合作。

普京还提到,2000年他首次就任总统后,立刻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从解决边界问题,到推进石油管道建设,再到军售合作,中俄关系几乎从那时起,就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他说,今天中俄能发展到这种“没有上限”的合作状态,和他当年做出的判断密不可分。



普京这番话说得很直接,没有修饰,也没有绕弯子。他就是在告诉中方:俄罗斯一直把中国当成最可靠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美西方不断围堵打压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更需要中国这样的朋友。

这一判断与中俄确立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形成历史呼应。如今,中俄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的80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2448亿美元,能源、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已形成“结构性捆绑”——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超380亿立方米,北斗与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本币结算比例高达92%,中俄之间的深度合作,成为俄罗斯抵御西方制裁的关键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特别强调中俄合作“不受外部因素干扰”,这也直接回应了美国试图“联俄制华”的传闻——2024年特朗普胜选后,曾释放改善美俄关系的信号,包括讨论恢复能源合作、暗示俄罗斯重返G7等,但俄方始终没有偏离对华战略的基本轨道。



正如普京在瓦尔代论坛上的表态:“俄罗斯从未与任何国家结盟对抗第三方,尤其是中国。”这种立场源于俄美结构性矛盾难以化解的现实:从“通俄门”阴影到欧洲盟友的警惕,特朗普改善对俄关系的空间极其有限。

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京的话语背后也暗藏着对美国的不满,他没有正面点名,但含义非常明显——美国搞“脱钩”、搞制裁,想要在俄乌战场上彻底打垮俄罗斯,结果呢,却反而促成了中俄关系更进一步,可以说,特朗普害怕的事情已然成了现实。

这一次,29国领导人齐聚莫斯科,很多都来自“全球南方”,这恰恰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全球正在发生质变,不再是西方一言堂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找新的路径、新伙伴。这些国家选择来莫斯科参加红场阅兵,不只是对俄罗斯的一种认可,更是一种对抗西方霸权的姿态。



历史经验表明,基于零和博弈的离间策略难以撼动内生性战略协作,普京25年前的战略预见与中国的持续崛起,共同塑造了当下国际权力转移的轨迹,而对于试图以单边手段重塑秩序的特朗普而言,最大的挑战或许不是外部对手,而是如何让“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适应这个不再由单一霸权主导的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