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已经谈妥,正式撤销交往限制,与此同时,冯德莱恩打来电话,美方担忧的事情终究还是出现。那么,此次中欧双边关系的新动向,究竟传递出哪些重要信号呢?

中欧之间的交往,曾因为制裁与反制裁而陷入低谷,但现在情况却发生了实质性的戏剧性转变。5月6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宣布,中方与欧洲议会已就全面取消交往限制达成一致,欧洲议会方面也作出回应,撤销此前限制与中方官员会晤的内部指导方针。同一天,中国领导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互致贺电,共同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



中欧恢复交流,反映出双方对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判断发生了变化。过去几年,中欧关系曾受制于一系列争议问题:2021年,欧盟借口所谓人权问题对中方发起制裁,中国方面则予以坚决反制,随后欧洲议会出台了一系列内部限制政策,拒绝与中方官员接触;到了2023年,这些限制进一步制度化,欧洲议会议员只要仍在中方制裁名单上,就被禁止会见中国人大代表,欧洲议会也不再派团访华。

这种僵局直到今年年初情况开始松动,据香港媒体披露,在今年2月举行的一次欧洲议会高层会议上,议长梅措拉亲自提出要取消这些限制措施。此举随后在内部获得支持,并最终在5月初正式生效。这一次,欧方不仅撤销了限制,还配合中方同步宣布,全面恢复议会层面的交流合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表示,过去中欧立法机构交往一度遇冷,如今重启交流是双方对加强合作的共同期待,随着恢复沟通机制,中欧将有望在多个领域重新展开对话。这种说法虽然平实,但实质意义重大:说明双方都意识到过去的对抗并没有给自身带来任何实质好处,反而伤害了互信与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中欧关系整体趋于缓和的重要表现。此前的4月30日,中国外交部也就中欧交往释放出积极信号,表示中欧关系正向好发展,双方应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推动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而且中方还表示,欢迎更多欧洲议会议员访华。

与此同时,冯德莱恩来电祝贺也释放出明确信号——这不仅是礼节性的祝贺,更是象征性的政治动作,显示出欧盟委员会对中欧关系回暖的认同态度。她的通话也恰逢欧盟内部政策调整落地时机,两者呼应,意味着欧委会与欧洲议会之间在对华政策上的协调趋于一致。换句话说,中欧关系并非局限于单独层面,而是在整体转向务实合作。

相比之下,美国对这一动向表现出的则是明显的警惕和不满。特朗普贸易顾问纳瓦罗近日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直截了当警告欧盟和英国不要因为中国给出一些经济好处,就放松对华立场。他明确表示,“这种倾向会让美欧贸易谈判变得更加复杂。”



有分析认为,纳瓦罗的观点揭示了美国当前面临的一个战略困境:欧洲正在试图摆脱美国的全面控制,特别是在对华政策上,不愿再跟随美国的强硬路线。事实上,英国目前也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希望与中国恢复正常贸易,另一方面又不愿彻底惹恼华盛顿。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上个月访问华盛顿时,尝试推动对美关税减免谈判,并公开表达了对中国采取更严厉的态度,但私下里仍在寻求与中国重启经济合作。

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无疑是与特朗普对盟友的“压榨”有关——重返白宫后,特朗普对全球发动了新一轮贸易战,欧洲也未能逃过此劫。这一事件使得欧盟不得不重新评估与中美之间的战略平衡。重启与中国的高层交往,正是为了提前布局,以减少对美国的战略依赖。

当然,中方也早就注意到这一机会窗口,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高层密集派出外交官访问欧洲多个国家。与此同时,借着中欧建交50周年契机,中国积极推动恢复高层交往,倡导双方共同维护多边秩序。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卢沙野在一次讲话中,还专门点名批评特朗普政府“蛮横霸道”,并称“站在欧洲的立场,说实话有点心寒”。

而在此次与冯德莱恩的通话中,中国领导人更是直接挑明,中欧要捍卫公平正义,反对单边霸凌,在此方针下,接下来只要双方保持沟通、增进理解,就有机会逐步恢复正常关系。中欧都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合作是双方的最大公约数。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冲突不断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理性政府都不应再鼓吹脱钩。



总之,美国所担心的“中欧走近”,现在已经成为现实。而中欧这种走近,并非是要“结盟”针对美国,而是欧洲在现实压力下的理性选择。从这一角度看,美国如果真希望保持与欧洲的长期合作,那就不应再把盟友当作附庸看待。毕竟,无论是欧盟还是英国,都不愿在中美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二选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