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维港已开始闷热,但在安静的新能源车厢里,听着悠扬的音乐,吹着徐徐空调凉风,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南方天气的潮热。

在中环繁忙的街头,新能源汽车的身影频繁地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2025 年第一季度香港新能源车销售数据出炉,比亚迪以 2473 辆的销量成绩位居榜首,不仅超越丰田、本田等传统巨头,更让曾经的电动车领跑者特斯拉退居次席。这个结果让业界瞩目 —— 在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国际都市,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选择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比亚迪靠性价比和本地化取胜。大公文汇资料图片

曾以科技感和高端形象占据港人心中高地的特斯拉,如今面临着比亚迪强势崛起的挑战。记者走访了香港街头的车主、经销商与行业专家,试图揭开这场商战背后的真相。

性价比至上,比亚迪赢得务实派青睐

在会展中心的停车场,广告公司主管陈女士刚结束忙碌的工作,走向她的座驾 —— 一辆崭新的比亚迪海豹。“当时选车,性价比是我最看重的因素。” 陈女士打开车门,一边展示车内宽敞的空间,一边向记者说道,“海豹对标特斯拉 Model 3,性价比高一些。这款车按燃油车置换优化政策“一换一”后,价格约29.9万港币,而 Model 3 的价格超过 30 万元港币。比亚迪配置不错,这个360度的旋转屏很实用,智能座舱空间感和舒适度等完全吻合我这个都市家庭的日常需求。”

在九龙的一家连锁食品企业门口,管理者王先生正准备驾驶他的 BYD SEALION 7 去接孙女放学。谈及购车原因,王先生兴奋地分享:“我研究了很久,最终被 SEALION 7 的超强性能和高性价比打动,快速充电使行车更加便捷,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能出色,有专用儿童安全座椅接口,内饰豪华,我太太特别喜欢星空氛围灯和高级音响。最关键的是,‘一换一’置换后,价格不到 30 万港元,比同级别 Model Y 划算太多。”

家住新界的李女士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的 BYD ATTO 3主要用于接送孩子和日常通勤。“选择比亚迪,主要是考虑到中美贸易形势和售后服务的便捷性。” 李女士表示,“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性高,续航里程足够日常使用,本地充电网路也很完善,就算北上深圳购物,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科技魅力依旧,特斯拉坚守高端阵地

在香港金融圈,特斯拉的粉丝不少。行业分析师李先生就是特斯拉 Model 3 的忠实用户。“选择特斯拉,主要是因为它的品牌影响力。” 李先生自信地说,“作为最早进入香港市场的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一直给人高端、科技的感觉。开着它去见客户,能传递我紧跟时代潮流、注重环保和科技的形象。而且 Model 3 动力强劲,操控性极佳,Autopilot 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实用,能大大减轻驾驶疲劳。”


在香港金融圈,特斯拉的粉丝不少。

大公文汇资料图片

科技公司高管张先生是 Model Y 的车主,他坦言对特斯拉有着特殊的 “品牌信仰”。“我喜欢特斯拉的智能体验,Autopilot 系统成熟,家里安装私人充电桩,用起来很方便。虽然 Model X 更心仪,但价格偏高,Model Y 已能满足我的需求。”

在湾仔咖啡馆,基金从业人员谢女士滑动着手机里爱车特斯拉的照片:“它的设计就像现代艺术雕塑,线条里流淌着未来感,这种简约设计和科技感很吸引人。” 谢女士笑称“选车就像选手机,喜欢特斯拉的人可能更倾向苹果。简洁大方,科技感十足,即使价格稍高,也觉是物有所值。”而其身边年轻的科技爱好者黄小姐则期待Model Q的推出:“若价格真如传闻般亲民,会考虑作为首辆电动车。”

行业透视 技术路线与市场战略的双重较量

记者走进位于湾仔的比亚迪旗舰店,智能化互动设施与数字化车机演示区引人注目。工作人员介绍:我们提供试驾、定制选配、售后谘询等一站式服务。2025 年一季度,旗舰车型 SEALION 7 的销量占比近 7 成。一季度销量位居新能源车榜首主要得益于比亚迪多元化的车型选择、高性价比以及本地化服务网络。目前,比亚迪在港销售和服务网点不少于10个。

而在荃湾环贸广场的特斯拉展厅,Modle3/Y/S/X四款车型整齐排列。工作人员表示,受进口关税和生产限制,Model S/X 仅提供现车销售,无法定制新车。不过,Modle S 支持800V 快充、960 瓦高级音响和超大全景天窗,依然吸引着不少粉丝。工作人员介绍:“部分车型除了享受‘一换一’税费减免、以旧换新补贴外,还可以赠送家用充电桩。但遗憾的是,大家关注的 FSD(全自动驾驶)目前在港尚未开放试驾体验,炫酷越野cybertruck香港目前也还没法预定。”

对于这场“电车之争”,行业专家们有着更深的洞察。经销商新能源车销售主管吴经理分析:“特斯拉的用户多为追求品牌调性的年轻精英,而比亚迪凭藉性价比优势成功覆盖从网约车司机到家庭用户的广阔市场。特斯拉品牌知名度高,但售价普遍高于比亚迪,不过特斯拉计画推出的入门级车型 Model Q,可能会改变这一局面。”

电池工程师孙工则指出:“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从电池到电机全自研,成本控制优势明显。而特斯拉擅长系统集成和软体生态,但对供应链的依赖是其短板。如今比亚迪甚至为特斯拉供应电池,竞争已从对立走向竞合。”

新能源基金负责人周总则从资本视角解读:“特斯拉的估值建立在自动驾驶的未来想像上,而比亚迪用实打实的销量和规模化盈利说话。2025年比亚迪纯电销量已超特斯拉,虽有政策因素影响,但比亚迪若能补上智能化短板,市场认可度可再提升,两者的市值差距可能进一步缩小。”

专业汽车测评员Brian总结:“比亚迪靠性价比和本地化取胜,其在电池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目标是提高续航里程并降低成本。致力于以亲民价格推向大众市场。而特斯拉凭智能化标签吸引粉丝,专注于高端车型和自动驾驶技术。随着比亚迪‘天神之眼’的迭代升级和 Model Q 的引进,两者的竞争将聚焦于智能化与价格战。”

未来维港 电车时代的新篇章

香港独特的城市条件与电动车完美适配。在香港,穿越整个城市也才 55 公里,充一次电能用10天,北上内地充电也很方便。张先生感慨道,“香港汽油价格是内地 3 倍,开电动车既环保又省钱。”

港府出台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旧燃油车换新电动车的“一换一计划”,可令新车主最多节省约28万港元税费;减免车辆牌照费和提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辅助等利好政策的推动和使用成本的降低,让香港消费者越来越爱上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和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在香港的稳步发展,也为中国新能源车进驻国际市场提供了试验田。

站在香港街头,看着一辆辆比亚迪和特斯拉穿梭驶过,这场 “电车之争” 的似乎没有胜负。对消费者而言,无论是追求性价比与实用性的比亚迪,还是坚守科技魅力与品牌光环的特斯拉,市场都将提供了更加优质的选择。车主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李先生希望特斯拉提升 Autopilot 在复杂路况下的应对能力和安全性,并期待实现真正的完全自动驾驶,准备迎接出行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陈女士则盼着比亚迪扩大售后和充电网点,让维修保养更加便捷。王先生则希望比亚迪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希望在香港能推出更多不同类型的车型选择。

比亚迪与特斯拉的角逐,不仅是两个品牌的竞争,更是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次碰撞我们将见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进步,也将享受更加环保、智能的出行体验。当充电桩取代油站成为城市新地标时,一个更加智能、环保的电车时代正徐徐展开。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本刊财经工作室主任 马丽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