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按照‘路通、车通、人通’的原则,加快打通卡点、断点,建立江滩与城市腹地内联外畅的交通体系。”
4月7日上午,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在武汉市实地调研了“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情况。这个在2020年首次由武汉市提出,并于当年12月作为省级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的民生工程,即将迎来重大进展。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汉口江滩(16.73公里)+汉阳江滩(8.54公里)+汉江江滩(27公里)+青山江滩(7.5公里)+武昌江滩(16.77公里)+洪山江滩(3.12公里)
从二十多年前武汉人“临江不见江”的窘况到今天,武汉江滩经历了四个版本:
江滩1.0提升形象、改变面貌
——2002年建成的汉口江滩一期,以完善防洪功能为前提,彻底改变临江不见江的窘况,重塑城市的形象。
江滩2.0以人为本、增强服务
——以提高市民体验为宗旨,匹配更为多元的休闲场地与运动设施,进一步拉近江滩与城市的距离。
江滩3.0人文生态、广纳诉求
——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核心,注重人文情怀,切实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江滩4.0生态创新、引领未来
——2017年建成的青山江滩作为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典型,将武汉江滩第一次推上国际大舞台。
武汉洪山江滩
随着四个版本的更迭,武汉市民离江水越来越近,武汉离国际舞台的中央也越来越近。
建设目标:打造世界级滨水空间典范+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示范区
“五位一体”的提升策略:安全廊+生态廊+文化廊+交通廊+发展廊
三个实施阶段: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按照这个规划,今年底,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要完成中期目标。实际上,2020年初履新武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王忠林,五年来一直在推动这个和依江而居的武汉人息息相关,也将影响湖北文旅格局的重大项目。
还有不到9个月就要交卷的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能交上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吗?——在本月的这次调研中,王忠林提出了“五个坚持”:坚持生态理念、坚持畅通便捷、坚持安全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文化人。
而在这“五个坚持”中,首次特别强调提出的,是“畅通便捷”。目前,江北江滩基本实现了贯通,但江南的江滩,因为区划的缘故,还存在断点。王忠林在本月的这次调研中就特别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按照‘路通、车通、人通’的原则,加快打通卡点、断点,建立江滩与城市腹地内联外畅的交通体系。”
根据2025年度武汉市水务工作会消息,目前武汉三环线以内江滩仅剩 江汉碧道(龙王庙至武汉关段)和武船 片堤防改造工程两 处“断点”,计划 2025 年全面完成改造。
江汉碧道(龙王庙至武汉关段)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左岸,上起鲍家巷闸口,下至武汉科技馆,长2.2公里。这段江岸因受水流冲刷,滩地狭窄,历年来为防汛重点堤段,早期修建的堤防为混凝土高墙,割裂了江与城,江岸线景观和通行连续性受到影响。
未来,通过对防洪墙、驳岸墙进行修复,对沿线闸口进行封堵及改造,拓宽滩地,打造集防汛安全和亲水景观于一体的滨水空间,改善城市滨水环境,还江于民。
武船片江滩(张之洞路至解放闸段)位于江南张之洞路至解放闸之间。该段堤防原为武船造船厂专用堤 防,墙体及护坡年久失修,岸线较为凌乱,防洪改造技术难度非常高,且涉及大量厂区搬迁和土地性质调整,以及工业遗产保护等问题,导致工程进度一度滞后。
未来,对该段 1.05 公里防洪墙进行原址重建,并融入武船特有的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形成武昌湾亮丽景观,同时建设栈桥、广场和绿化带等设施。
武船片江滩正在施工。
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目标,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而武汉,就是要建一条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廊道。
因此,“五个坚持”中的“生态”,是一以贯之的,也是最核心的。
2020年8月9日,时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的王忠林调研“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时就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2021年2月27日,王忠林和武汉市领导干部还来到长江新区黄陂武湖段长江江滩种下了一片池杉,这就是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一部分。他还说:“种树就是种福,就是种财,就是种发展空间,能改善生态环境、创造经济效益、造福子孙后代。”此后,他也一直非常关心江滩的植被。在一次防汛检查中,王忠林来到江水已逐渐回落的汉阳江滩公园内,看到有些景观植物因江水长期浸泡已经枯死,还特别叮嘱“要及时总结此次防汛的经验教训,有选择性地调整江滩公园绿植品种”。今年再次调研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他在洪山江滩又叮嘱,要“根据季节变化丰富江滩植被”。
2021年2月27日,王忠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要“注重空间留白。”
在2020年8月的那次调研中,王忠林就已经强调了要“注重空间留白”。在本月的这次调研中,王忠林站在被称作“中国第一角”“武汉之心”的南岸嘴江滩强调,“南岸嘴地处龟山蛇山‘两山’相望、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要坚持保护优先,延续生态留白理念,推动滨水空间与生态、文化深度融合”。
武汉南岸嘴
坚持生态优先,有“留白”的定力和智慧,还有“野趣”的高级和浪漫。
2021年1月,王忠林主持会议研究部署武汉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工作,在谈到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时,他很具体地提出要“以打造‘湿地花城’为抓手”,“建设一批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月的这次调研,他更感性地提出“要尊重滩地原生自然环境”“打造生态自然、充满野趣的郊野型江滩公园”。
“安全”,也是一以贯之的。2020年4月,在武汉刚刚履新2个月的王忠林在江滩检查防汛备汛时就指出,要“加快实施长江岸线生态复绿和滨江岸线整治”。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在建设之初,就已经被要求“做好长江汉江‘两江四岸’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也就是说,其功能定位,不仅是美化江滩、改善人居环境,更要“涵养水源、固土护堤、增强防洪能力”。
2020年4月19日,王忠林检查防汛备汛、调研长江大保护工作。
“以人民为中心”是自不必说。武汉人世代依江而居,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五年来,王忠林针对这个工程屡屡提到的“造福市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造福子孙后代”……都是把市民的福祉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文化”,也是王忠林一直在强调的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重要内涵。2020年8月的那次调研中,王忠林就提出,“通过沿途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让城市记忆得以传承,让市民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滋养”。同年11月,王忠林在武汉市委常委会会议上指出,要高水平规划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充分展示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特质,激发广大市民对英雄城市的自豪感、归属感”。在本月的这次调研中,他又进而提出“让大家得到更多‘润物无声’的精神文化滋养,切实把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打造成为城市的名片、人民的乐园”。
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于2020年12月7日开工建设,在两江四岸江滩规划建设16个重点项目。目前,项目已建成13个,其他项目正有序推进,今年底将全部完工。
畅享一下,未来,江南江滩与江北江滩一样“一廊到底”;又穿插像二桥下芦苇荡那样的野趣小景,春赏樱、夏观荷、秋闻桂、冬品梅;还是一个“集长江文化、荆楚文化、武汉城市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江南的江滩也一定会热闹起来,成为武汉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廊道。
武汉长江边的芦苇荡
微评:“野趣”与“留白”,一语道破武汉江滩生态之美
在省委书记眼中,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建设,更像是在为后人绘制一幅充满写意的中国画卷。“野趣”与“留白”这两个词,凸显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建设是武汉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一步。通过这一工程,武汉不仅为市民打造了一个生态宜居的家园,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典范。让我们共同期待武汉在生态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THE END
本文来源:风向标
本文属于政务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