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因其丰富的工业资源、粮食产量和地缘战略价值,成为国共争夺的核心区域。
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强调“东北为建国之根本”,1945年10月派杜聿明率13军、52军等美械部队从秦皇岛登陆.
然而相比较中共自始至终将东北当成最重要的抢夺基地,国民党对于东北的态度则显得十分游离不清。
最早1945年10月第一次部署东北时,老蒋很大方给的都是精锐,前后国民党在东北部署了7个军。
分别是新1军、新6军、13军、52军、60军、71军、93军,总兵力约30万,均为中央军嫡系或半嫡系部队。
然而在这之后蒋介石却没有继续向东北增援了,明明杜聿明在东北打下了偌大的地方但是没有足够的部队防守。
到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野战军已发展至103万人(含地方部队),而国民党东北剿总仅剩55万兵力,其中作战部队仅36万。
从1947年到1948年,蒋介石始终未从关内调遣主力(如胡宗南集团或徐州剿总部队),这也导致了东北局面最终的崩坏。
国军因为缺乏足够的部队不得不放弃大量的农村和中小城镇,固守大城市,我军则依靠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出了百万大军。
陈诚上任东北地区时,为了解决东北国军数量不足的问题,甚至不得不将大量保安部队升格为野战部队。
为何老蒋宁愿让陈诚去武装保安部队,也不愿意调正规部队抢占东北呢?
02
其实这主要是蒋介石的战略判断失误。
蒋介石始终将战略重心置于关内,认为“东北得失无关全局存亡”。
1947年制定的“三北计划”(确保华北、西北、中原)中,东北被列为“可放弃区域”。
这种情况在现在看来似乎很奇怪,但是在当时却有着蒋介石自己的考虑,因为东北距离苏联太近了。
从抗战结束开始,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一开始的考量就是尽量和平解决东北问题:
“其次为接收东北之失地,使俄国不能不履行其条约义务为首务。否则敌械未缴,西陲起衅,反为俄共与敌寇所利用,使中国纷乱不可收拾。”
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既然苏联和国民政府签订了合约,那就尽量让苏联履行合约,否则一旦苏联介入其中很有可能导致中国情况进一步混乱。
因此最开始国民政府对东北就没有派遣太多部队,杜聿明一开始就带了两个军,然而没想到我军却提前一步接管了东北。
随后杜聿明从山海关一路向北,老蒋却严令他不得渡过松花江,正是因为担心一旦和苏联接壤了引起了苏联的武装干涉。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暂停就国民党彻底失去了占领东北的机会,此后我军逐渐在南满和北满站稳了脚跟,国民党在东北开始趋向于劣势。
然而此时蒋介石仍然没有看清楚东北的局势。
03
直到1948年老蒋仍然迷信“关内决战论”,认为只要守住徐州、武汉即可反攻。
至于东北在蒋介石看来只要稳定就好了,不期望东北能彻底解决,因此从1947年开始蒋介石从未主动想过调兵东北。
直到辽沈战役爆发,此时的老蒋还没有看清楚东北的局势,反而认为东北国军还有反击的力量。
当锦州被围的时候,老蒋想要以锦州为诱饵,反打攻城的东野,其实就说明了蒋介石对东北国军和解放军的力量存在严重的误解。
也正是在这个误解之下才有了辽沈战役时期国民党那奇怪的战术指挥。
一方面立即空运49军增援锦州,另一方面由沈阳派出得力兵团向锦州攻击前进,同时让华北剿总也派出部队增援锦州。
东西双方同时进军决战于锦州城下,在老蒋看来自己这步棋简直太妙了,殊不知这是送死的局面。
9月30日蒋介石亲自飞往北平要求傅作义组建东进兵团,同时严令东北卫立煌派出西进兵团,要和我军决战锦州。
10月1日平津地区的中央军62军、92军、54军和青岛过去的39军组成东进兵团,这也成为了蒋介石对东北最后一次支援。
然而无论是东进兵团还是廖耀湘兵团都注定是徒劳的送死。
实际上如果蒋介石能提前两年在1946年将这支东进兵团派到杜聿明手下,或许东北的局面就会大不相同。
蒋介石不支援东北的决策,本质是国民党政权的战略误判,过度依赖“关内决战”。
最终导致了东北七支孤军的覆灭,不仅是军事层面的溃败,更预示着整个国民政府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