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早期中国军队的有很多武器,都是模仿苏联“老大哥”的装备研究而来的。
但鲜有人知的是,在80年代中美“蜜月期”,中国军工企业也曾获得美国的多方面援助。
(航母之父刘华清将军曾引进过多款装备)
而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美苏装备中,中国成功仿制并推陈出新的苏系武器数不胜数,中国的很多现役武器身上,也或多或少留有“苏系”痕迹,而美制装备成功被仿制的却极为罕见稀有。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呢?为何仿制苏系容易,仿制美系却困难重重?难道是因为美系武器研发技术更高?
(中国购买的黑鹰直升机)
美制武器更难模仿
不得不说,确实存在这方面的原因。
苏联长期以来,一直秉持着集团化、规模化和“暴力美学”的军事发展思路。
在武器研发上,苏联也强调以数量优势弥补质量差距,追求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列装部队,以形成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所以,苏联武器在设计上往往更注重整体性能的均衡和制造工艺的简化,以便快速生产与部署。
(苏联的钢铁洪流)
反观美国,美国军事发展思路则更侧重于技术领先、信息化和体系化作战。
他们在武器研发上也追求极致的性能和先进的技术,力求在每一项关键指标上都超越对手,设计理念先进且复杂,对制造工艺、材料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美国早在二战结束不久就有了核潜艇)
这一点,莫说坦克和大炮等重型装备,就连步枪这种不起眼的存在,都能将两国之间不同思路体现的淋漓尽致。
就比如越战时期的两款名枪M16和AK47。美国军事思想强调单兵作战能力,要求士兵在战场上精准打击目标,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战果。
所以,M16设计时以提高射击精度为重要目标。它采用导气管式自动原理,相比AK47结构更紧凑、重量更轻,有助于提升武器机动性。
同时,M16大量采用轻质材料,进一步减轻全枪重量,便于士兵携带与操作。
(拿着M16的越战美军)
而AK47因苏联侧重大规模作战军事战略,设计时充分考虑战场环境复杂性,结构简单坚固,零件数量少,各部件配合间隙大,能有效抵御灰尘、泥沙和污垢侵入。
即便长时间使用且缺乏及时保养,AK47仍能保持较高可靠性,确保士兵在关键时刻正常射击。
(AK之父)
结果这样的武器发展思路到了后来,随便巴基斯坦的一个小作坊,都能够大规模生产AK47,个别能工巧匠甚至能够制造不输给正规厂家的原品。
反而黑市上的M16,如果不是从正规军队和兵工厂里流出的行货,大部分DIY设备的性能,难以和正规M16相提并论。
(手搓AK)
仅一个步枪,便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距,而到了坦克、炮弹等领域,这种差距更是明显。
就比如坦克车辆,为了实现大规模列装部队的可能,苏联工程师们在坦克的车体结构上采用了相对简单直接的设计方案,虽然可能在燃油经济性和一些细节性能上有所欠缺,但胜在结构坚固、易于生产与维护。
(苏系坦克)
中国军工企业在早期接触到这类装备时,由于自身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技术水平有限,苏联武器的这种注重整体性能且结构相对简单的理念恰好符合当时中国军工发展的实际需求。
所以,中国工程师们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其制造工艺,进而进行仿制和改进。
例如,中国早期仿制的59式中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都是在苏联T54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苏联的坦克)
苏系武器同样精细
但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到的苏联武器更便于制造,美国武器更精尖,其实只是基于对普通武器的刻板印象。
在先进武器这个层面,苏联武器同样极为精细,苏联的苏27战机,基洛级航母和现代级驱逐舰进入中国以后,这些武器的新锐设计和集成领先方面,都曾让中国震惊不已。
(苏27一战成名)
要知道,那时的中国已经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军队基本每年都会派人前往西方国家学习交流,对美制装备绝不陌生。
也就是说,苏联高端武器与美系武器同样新锐,同样难以模仿,前文原因虽能解释部分现象,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中国能仿制苏系武器,绝非仅因苏联武器本身更容易仿制这么简单,那么,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
(俄罗斯的潜艇)
或许需从中国工业体系说起。新中国工业体系一直深受苏联影响,尤其是中苏友好时期,更是有大量苏联专家来华,全方位、深层次地塑造了中国工业基础架构与运行模式。
所以,苏系装备在进入了中国以后,中国有的是办法对苏联的武器进行逆向研究,反而美系装备,由于生产线的不同,也增大了中国的研究难度。
此外,中苏友好时期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援助。而中美虽在蜜月期有过交流,但两国体制不同,美国对中国始终心存戒备,对华提供的武器出口及援助多为“阉割版”,这无疑增加了中国仿制美制武器的难度。
所以中国能够更容易生产仿制苏系武器,其实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绝不能简简单单归结于苏联武器结构更简单更容易仿制,而美系武器更难。
参考资料: 1、人民网《 新中国75年的工业发展历史与成就》 2、解放军报《新中国抗美援朝期间建立配套的军工体系》 3、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观点:中美军事交流曲折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