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期间,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等知名媒体聚焦高中双休的问题。在新发表的文章当中,他们突然发现,第一批执行高中双休的学校已经改回去了。
改回去的原因其实还是那么多:升学压力大,家长焦虑,高考指挥棒没变、政策执行不力等等。
坦白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高考指挥棒没有变化,其他的一切都变不了。而在这一政策的落实过程当中,没有强有力的监管保证,之前的管理惯性还会延续。
01 学校
对于学校来讲,政绩考核和高考升学率依然挂钩。部分校留校领导担心,双休会导致教学进度的滞后或者成绩下滑,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他们存在着压力。
当然,他们也很懂得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中获取一定的生存空间。
由此就产生了所谓的自愿。
名义上实行双休,实际上却通过自愿留校学习或者变相补课来维持原有的教学节奏。这在很多地方都屡见不鲜。
02 家长
双休的最大阻力其实来自于家长。
一方面担心公平竞争的担忧,家长担心其他学校没有落实双休,导致自家孩子学习时间不足,形成竞争的劣势。比如长沙的家长就曾经因为担心双休影响自家孩子而公开反对政策。
而对另外一批家长来讲,高中生双休以后他们依赖外校外的培训机构,增加了经济的压力。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家长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缺乏信心,所以也是一直在反对双休。
03 政策本身
教育部在4月初的时候公布了《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在这份文件当中,对于河南、江苏等地的学校负责人因违规补课直接免职。
但是在具体地方的实施过程当中,执行力度不一。很多学校依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表面上双休,实际上变相双休补课,导致了这一政策的推进难度。
而我们国家这么大,一刀切很难完全实施。教育部所主张的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双减政策的执行跟地方的实际教育生态存在一些冲突。
尤其是一些寄宿制的学校,偏远地区学生往返交通不便,每周双休也确实不太可能,所以双休制度难以落实,政策灵活性不足。
04 高中学生
高中双休是为了保障学生的休息权,但也不是让他们真正去放飞自我。
当前的学生已经陷入旧有的学习习惯当中,无法改变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模式。突然获得自由时间以后,出现了更多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习成绩的大不如以前,这更加重了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未来的担忧。
各种因素的促使之下,让学生回到校园,延续之前两周一休乃至一个月一休的模式,才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毕竟在很多家长来看,只要他待在学校里多少都能学点。
05 改革难题
最重要的原因,系统性改革尚未完成。当前的高考仍然是按分录取、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所以在学校长时间形成的“以时间换分数”的惯性思维难以转变。
不改高考,只改双休,考试的招生方式和教育评价的体系不改革,双休政策始终面临着执行的压力。
以上种种,促使很多高中双休的学校逐渐改回去了。
双休政策的反复,实际上体现了教育转型期的深层矛盾。既需要回应学生身心健康的诉求,又需要平衡升学竞争的压力。而在这种矛盾当中,不少学校忽然发现,把学生回归以前的管理方式是最优的选择,也是最省力的选择。
若想真正落实双休,单一的政策调整并不能奏效,还需要进行改革评价体系,强化监督,提升家校协同能力。多管齐下,双休才能真正落实。
图片来自AI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