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市场虽未等来婚宴市场的重大利好,但却在酒旅融合方面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风采——从名酒产地的深度酒旅融入,到张艺兴代言茅台文旅引发关注,酒旅产业还将走向什么样的格局?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14.2亿人次,同比增长4.5%。在这场全民出游热潮中,"反向旅游"成为最大黑马——据平台数据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首次购票量增幅超一线城市,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居民涌入全国1230个县,覆盖县域总量的近九成,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嵊泗县等小众目的地跻身热门榜单前五。
在这"城市大休闲、乡村微度假"的趋势兴起的背后,地域特色+美食酒饮+文化积累成为了旅游新目的地标配,酒旅融合也正式乘上这股东风——从服务特定客群的垂直领域,向 “更服务、更科技、更文化、更大众” 的大众化体验进化,而这,正是酒旅融合之路进一步成熟升级的鲜明标志。
酒旅乘势:
从“打卡地”到“目的地”的关键进化
在酒产地政府的强势推动下,酒旅融合正与大众旅游实现深度衔接,完成从 “打卡地” 到 “目的地” 的关键蜕变。各大白酒产区以城市为载体,将酒文化深度融入地方旅游生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贵州茅台古镇以 “嗨啤一夏” 酒旅音乐周为契机,整合 “摇滚之夜 + 酱酒品鉴 + 地域夜市” 多元业态,让游客在感受贵州酒文化浓郁氛围的同时,通过音乐周建立起独特的文化记忆点,成功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拉动二次消费;宜宾产区联动五粮液等本土酒企,将 “诗酒飞花令” 等非遗互动体验嵌入李庄古镇、竹文化公园等旅游景点,开放溯源酒史、和美勾调、非遗互动等深度体验项目,让酒文化成为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邛崃市平乐古镇开启 “醉梦两千年・2025 平乐酒文化旅游季”,通过 “酒王争霸赛”“醉拳武术表演”“日茶夜酒” 等沉浸式互动,将酒元素渗透到旅游的每一个环节,首日即吸引 6 万游客参与,展现出酒产地对旅游资源的强大整合能力。
当下旅游市场对个性化、体验化的需求日益凸显,酒旅融合恰好具备成为热门旅游项目的天然优势。它不仅满足了游客对地域文化深度体验的需求,更通过酒这一载体,将饮食、历史、民俗等多元元素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游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是追求能够带来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的体验,酒旅融合提供的品鉴、酿造体验、文化展演等项目,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才成为文旅市场的新宠。
而在企业各自的探索发展中,酒旅融合正朝着高度定制化、服务化的方向迈进,郎酒庄园便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
依托赤水河畔的自然山水与酱酒文化,郎酒庄园推出 “浪漫游庄园” 计划,专为新婚夫妇打造沉浸式高端体验。新人不仅可以参观吴家沟生态酿酒区,感受 “生长养藏” 的酿酒哲学,还能在金樽堡、十里香广场等与自然融合的场景中拍摄定制化婚纱照,定格丹霞地貌与传统酿酒场景交织的独特画面。
庄园在服务细节上更是精益求精:印有新人专属名字的寝具、24 小时管家服务、融合红花郎酒与庄园特色珍馐的专属定制晚宴,搭配专业侍酒师讲解,打造味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鼓励新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体验并赠送纪念小酒,形成口碑裂变。这种将酒文化与情感体验深度结合的定制化服务,为酒旅融合树立了新的标杆。
与此同时,传统酒旅融合项目也在积极拥抱数字技术,习水县的实践便展现了这一趋势。在 2025 年五一期间举办的贵州(习水)酒文旅融合季暨酱酒直播电商大赛中,土城古镇作为核心会场,通过 “美酒 + 文旅 + 电商” 模式,将千年酱酒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
景区打造特色店铺、专业直播间及网红打卡点,推出低空热气球观光与低碳骑行等立体化游览项目,同时通过 “酱酒主播训练营”“百名网红探秘产区” 等活动,搭建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桥梁。直播带货首日销售额突破 180 万元,AI 伴游机器人的引入更提升了旅游体验的科技感。这些实践表明,酒旅融合正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不断拓展边界,向着更丰富、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酒旅破圈:
从“接流量”到“造留量”的生态重构
从城市资源整合到定制化服务升级,从传统体验到数字赋能,酒旅融合在酒产地的推动下,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融入大众旅游市场。它既是对当下旅游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对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探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标杆项目涌现,酒旅融合必将在高度定制化、服务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文旅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贵州在这场旅游变革中所展现出系统性优势,最值得全国各主要白酒产区效仿:政策层面,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旅游市场规范白酒销售行为提醒告诫函》,严禁"特供酒""三无产品",为酒旅市场肃清环境;场景构建上,习水县打造"美酒+文旅+电商"模式,通过直播电商大赛、非遗展演等活动,形成"可听、可玩、可购"的全场景体验;基建升级方面,遵义市开通"酱酒主题公交",串联茅台镇、习水土城等景区,实现"半小时酒旅圈";更有茅台文旅携手张艺兴,向更年轻、更高频、更大众的传播市场发力,从空中到地面,这种系统性布局使贵州酒旅收入连续三年领跑全国。
消费者行为的变迁更为显著,对长期以来旅游中存在"坑、宰、骗"式消费的大力排斥,催生了更透明、更软性、更走心的旅游消费环境,这让纷纷竖起文化大旗的白酒企业获得有利的介入机会。与此同时,文化二次消费也在急剧升温:茅台镇夜市的非遗手工艺品及“酱香下饭菜”的持续火爆销售,证明了这种"既要品质又要实惠"的消费心理,足以推动酒旅融合向"文化+美食+酒饮+节庆"的复合消费模式深度转型。
对白酒行业而言,酒旅融合或是破局赠量市场的下一个关键点。通过"酒旅+文创""酒旅+科技""酒旅+康养"等创新,企业可将旅游流量转化为品牌忠诚度。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重构了消费场景:当游客在茅台镇的赤水河河谷聆听摇滚、品鉴酱香,白酒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美好生活的载体。这种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型,正是白酒产业向"泛饮酒"市场破圈的优质路径。
在这场旅游与酒业的双向奔赴中,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得以彰显。当反向旅游邂逅科技赋能,当县域经济碰撞酒旅融合,一个更具温度、更富创新的旅游新时代正在到来。而白酒行业,正当以文化为舟、体验为桨,为寻找下一个增量市场的出口而奋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