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夏商周三代祖先神话的系列研究
文 | 宋亦萧
本书的十二章内容,形成了一个探讨夏商周三代祖先神神话的系列。
最开始,我是以论文的形式展开对三代祖先神神话的研究,一篇论文试着写完后,我才发现,其实它们是自成体系的系列研究。
既如此,以专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或许更好。如是按照时代顺序,我将它们分为三编十二章,分别是上编鲧禹神话研究、中编喾契神话研究和下编后稷神话研究,正好对应于夏商周民族的祖神神话。
本书第一章写作时间稍久,当是在11年前完成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楚文化中的域外文化因素研究》时写的,当时阅读了苏雪林的四大本《屈赋论丛》。
受她的影响,我的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也就从考古和历史视角伸展到了神话和民俗领域,从此我开始沉潜中外神话,探索其间的中外神话和文化交流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话考古研究方向,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大体不出神话考古和艺术考古领域,乃至最近接受了学院教材建设的邀请——编著一本《中国神话考古讲义》,计划明后年两年时间推出。本书其他篇章,多为近5年写出,有两篇甚至尚未发表。
前面说过,我并未先有一个研究三代祖先神神话的计划,而是利用神话材料和考古实物及图像讨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时,碰巧触及了鲧禹神话。
更为巧合的是,我喜购书藏书,前些年断续买了若干本《中华本土文化丛书》,其中包括一本徐山著的《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到手后也没急着看,直到疫情期间的2020年暑假,不能出门,便在家里随便翻翻藏书,才决定看一下这本书,翻开书后便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该书作者主要使用的是甲金文以及古文献来讨论远古时代的雷神崇拜问题。
我因出身考古,发现有许多先秦考古实物和图像,也可以拿出来参与讨论雷神信仰问题。便着手利用这多种资料来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雷神信仰问题,结果是一发不可收,接连写出了多篇利用考古实物图像并结合甲金文、古文献以及其他口传和非物质资料(也即叶舒宪所倡导的“四重证据”)的论文。
这些论文既跟雷神信仰有关,有一部分也恰好跟夏商周三代祖神的大禹、帝喾和后稷有关,原因是,中国上古各族群的祖神,恰好也都是雷神,或者说,中国上古先民,喜用他们自创的雷神来做他们的祖神。
以上便是我回顾夏商周三代祖神神话研究论文的来历,能有这些成果出来,我要特别感谢上面提到的苏雪林女士和徐山先生。近几年在做中国古代雷神信仰考古的过程中,涉及夏商周祖先神的只是一小部分,因为中国先民开始出现雷神信仰,是要早到新石器时代的,很多有丰富玉器遗存的新石器文化,如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等等,都留下了众多雷神信仰的实物证据。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中国先民“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龙和凤,正是他们创造的雷神之形象。
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先民们,还创造出了众多的雷神之化身,如猪、牛、羊、猴、熊、象、虎、蝉、鳄鱼、蚕等等,且先民们特别喜欢将多种雷神化身合于一体,形成如玉猪龙、龙凤合体、龙虎合体等形象,理解了这些情节,便容易理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这些造物形象的造物动机。
到了青铜时代,先民们继续在玉器和青铜器等礼器上刻铸雷神形象和符号,既是用来以纪念其神祖和远祖,也用来表达由雷神所代表的天地秩序而演化出来的社会等级秩序。这些相关成果,笔者拟以《中国古代雷神信仰研究》为题今后择机推出,与本书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研究系列。
本书的出版,得到历史文化学院的大力支持,并入选由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桂子山史学丛书》,后者的出版内容和品质,素为我敬重,刘隆进社长也说要打造成出版精品,甚为感谢!
我还有幸请到著名考古学家汤惠生先生赐序,使小书得以增辉。汤老师是考古学家中有数的关注精神文化考古的大家,我们因为关注点的切近而互动频繁,其间得到他的许多帮助和鼓励,至为感谢!
宋亦萧
于武昌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