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对于余亮来说,是常态。启程进京接受表彰的前一天,难得从工作中抽离出来的他,坐在记者对面,穿着程序员的“标配”条纹衫,言语间是一贯的谦虚。可当话题一转向工作,话匣子又滔滔不绝起来,流露出对专业的自信与热爱。
余亮202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高科技最终是为人服务的。”余亮的开场白简短有力。
1980年出生的他是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资深技术专家,从业履历里收获的荣誉与奖项不在少数。然而这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六个烫金的大字,让他有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数字经济领域的代表,对我个人、对我所在的企业而言,都是一种动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所走的道路,坚信自己做的事是有价值的。”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潜心研发“城市大脑”和AI大模型,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范例。尤其是作为城市大脑交通方向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几十个城市大脑子项目,突破了海量数据处理、挖掘、融合等技术难点。
当你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定是与各种代码和算法打交道的工作。余亮又揭开了“面纱”的另外一角——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他经常在某个路口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这些别人并不理解的行为,却让他大有收获,“发现了实际交通流和理论上的不同点!”
如何让急救车、抢险车等应急车辆在道路拥堵的情况下最快到达事发地点?如何动态调整交通信号灯、城市摄像头让早晚高峰道路交通利用率最大化……余亮和团队不断地通过数据收集、推演、计算和实践,用看似冰冷的数据让城市“活”了起来。
“城市大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用数据进行科学的决策。”他以信号灯为例,“我们刚开始觉得只要有交通状态数据,全部在云端计算就可以,但是后来发现数据的精度远远达不到实际的要求,于是设计了一个云边结合的方案,将一个小的计算单元布置在路侧,实时融合路侧所有的交通摄像头和交通雷达数据,将数据的实时性提升到0.1秒这个级别,实现了交通信号的实时优化。”目前,“互联网+信号灯”模式已经在国内外数十个城市运用推广。
站在杭州的街头眺望,熙熙攘攘的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科技在展现力量的同时也越来越有温度。“作为市民,最实际的感受就是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便利,杭州的日常交通、看病就医办事,比我去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方便、体验都好。”欣慰和自豪之余,余亮又向着另一个高峰攀登——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他和团队负责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行业落地,并已经在电力大模型、科研大模型、商业智能大模型、客服大模型、公文写作大模型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让中国的人工智能既有‘高大上’的技术突破,又能‘接地气’地服务普通人的生活。”接受完表彰,余亮在回程的路上发来了这段话,“我们都相信自己处在一个科技变革的关键节点,国家在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投入非常大。期待和业界同行一起努力,用科技改变生活。”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吴晓静)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