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原创音乐剧《大田》即将在北京世纪剧院迎来首演。这部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已故全国道德模范糜林为原型的作品,用音乐与舞蹈编织出农业科学家六十载扎根乡土的壮丽篇章。在首演倒计时的紧张排练中,记者深入剧组,探寻这部三农题材音乐剧背后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


将“论文”写在舞台上:一场艺术创作的艰难跋涉

“创作这部剧的过程,就像在迷雾中寻找方向,越渴望完美,越觉得前路艰难。”《大田》导演兼编剧尹韬的话语中,既有对作品的执着,也透露出创作的艰辛。凭借在央视《东方时空》积累的深厚人物洞察力,以及二十余年舞台剧创作经验,尹韬此次仍面临巨大挑战——以音乐剧形式讲述农村故事,在国内几乎没有先例可循。


为了真实还原赵亚夫的奋斗历程,剧组展开了一场“田野调查”:多次奔赴戴庄村采风,收集127件道具、设计220余套服装,手绘场景图历经数十次修改。尹韬尤其关注人物细节,他要求演员撰写人物小传,甚至连赵亚夫推眼镜的动作,都被视为知识分子与土地对话的独特语言。

音乐总监姜景洪同样面临挑战。作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他曾参与多部知名舞台剧创作,但这次导演要求打破民族歌剧套路,从赵亚夫的悲悯之心出发进行创作。为此,团队耗时半年,将江南小调与现代器乐巧妙融合,力求打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主演王谦在剧中饰演赵亚夫,最让他感到挑战的是终幕《梦碎》唱段。他不仅要模仿80岁老人的体态,更要通过歌声传递理想受挫、学生牺牲等复杂情感。为此,他研读传记、深入农村,只为更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舞台上的“大田”:用匠心雕琢每一处细节

在舞美设计孟巴特的带领下,镇江市艺术剧院舞美团队将舞台化作一方真实的“大田”。年近六旬的舞美装置负责人冯立平,这位参与过多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老将”,每天都在与对讲机为伴。导演组对细节的严苛要求,让整个团队时刻处于“战斗状态”。


道具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制作第七版农具道具。“篮筐太新,不符合当年的使用痕迹。”道具设计师汤卫华一边做旧一边解释,“每件工具都要有真实的包浆。”服装组同样精益求精,农民服装的补丁位置、袖口磨损程度都经过反复调整。


“就像赵亚夫对待农业科研一样,我们对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冯立平表示。全剧32个背景图,从手绘到电脑调色,再到视频制作,每一张都经过无数次修改。舞美装置负责人管生平笑称:“我们不是在解决问题,就是在发现问题的路上。”

将自己种进故事里:演员们的艺术坚守

当舞台灯光亮起,《大田》不仅是一个关于农业科学家的故事,更是一群艺术工作者对“亚夫精神”的深情诠释。夜幕降临时,排练厅里依然灯火通明,演员们在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


饰演糜林的陈遐思,这位从高校教师转型的演员,为了演好角色,特意去农田体验劳作、减重塑形。在他看来,扮演糜林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名利,而在于能否为社会创造价值。”


年过五旬的戏曲演员葛巧芹,在剧中饰演笪大姐。为了摆脱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她从零开始学习用镇江方言演绎农村妇女。“那段时间,我连走路都在琢磨台词,经常把路人吓一跳。”她笑着回忆道。


年轻演员徐霞通过饰演少年笪大姐,第一次感受到“粮食的重量”。舞蹈演员张梦涵、牟梦圆则用肢体语言,诠释着农民的坚韧与土地的生命力。


在《大田》的舞台上,每一位演员都不是在“扮演”角色,而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正如赵亚夫用一生耕耘土地,这群艺术工作者用表演耕耘人心。这部剧的价值,不仅在于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更在于它用艺术的力量,将“亚夫精神”播种在每一位观众的心田。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