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女排名单公布,却没有朱婷的名字。

朱婷凭借自身的能力,闯三关过五将成为中国女排赛场上的黑马。

不少网友看到名单后都被惊掉下巴,没有朱婷的女排还能叫“主力阵容”吗?

没有上女排名单这不是最让人惊讶的,最惊讶的是体育总局公布的名单。

朱婷的名字赫然在其中。

或许朱婷是换了一种方式重回国家队,这下郎平可以放心了。

5月5日欧冠女排决赛在伊斯坦布尔举行。

科内利亚诺直落三局击败斯坎迪奇,如愿卫冕。

而这场胜利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朱婷。

她在赛场上的表现依旧沉稳犀利,强攻、拦网、防守,没有一环掉链子。

14分的高效输出,毫无争议地让她拿下了“最佳主攻”。



她不是第一次站上世界最高水平的赛场。

这次意大利劲旅科内利亚诺征战欧冠,不少人一开始还在观望,担心她是否还能顶得住世界级的强度。

朱婷用整个赛季的稳定表现,彻底堵住了所有质疑的声音。

除了欧冠,她还跟随球队拿下了世俱杯、意甲联赛、意大利杯等几项重量级赛事的冠军。

赛季全满贯,朱婷一个不落地全拿了。



她已经在两大主流联赛(中国和意大利)中完成了“双圈全满贯”。

这不仅意味着她拿遍了所有能拿的冠军,也意味着她在不同打法下,做到了“最强主攻”。

这样的成就,放眼整个排球史,也罕有其人。

朱婷完成了“双圈全满贯”。

朱婷不是传奇,她只是一个很拧、很倔、很不愿服输的女人。



她不是被体系成就的天才,而是亲手在不同体系里都打出自己一片天的人。

前段时间,中国女排公布了新一轮集训名单。

很多人第一时间就去找朱婷的名字,结果一无所获。

那朱婷为什么不回归呢?

如果说朱婷的落选是“状态问题”,那恐怕对排球不太了解的人才会信。

她打比赛状态恢复得有目共睹,扣球成功率、接发球数据、场上影响力。

用“能打”来形容,一点不过分。



她有伤还稳住局面,靠的就是经验和技术含金量。

而且她不是一个只靠身体打球的运动员,从战术理解到心理稳定,都是顶级水平。

朱婷不是不行,是没人能替代。

直到国家体育总局官网挂出了一份2024年度教练员职称评审名单,才算是揭开了谜底。

朱婷的名字赫然在列,她申报的是“国家级教练”,而且已经通过了评审。

这意味着,朱婷将以一个全新的身份,重新归队。



她不再是冲在最前线的主攻手,而是站在背后,成为带领队伍的人。

其实细想一下,这个转变并不突兀。

朱婷这些年经历了太多。

伤病、复出,每一步都不容易。

她不像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姑娘了,今天的她,拥有的是视野、沉淀和更多思考。

在意大利征战时,她接触的是世界顶级的排球体系,不只是打球,更是学管理、学战术、学如何运营一支队伍。

这些经验,在现在的中国排球环境里,非常稀缺。



转型做教练,对朱婷来说不是退,而是一种拓展。

她用十几年的拼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她有了能力和资格,去影响更多年轻人。

与其说是从赛场退下来,不如说是走到了更高的层面上。

朱婷的身份变化,其实也映照出中国排球当前的一个关键节点。

这一代的球员渐渐要开始新老交替,如何找到能传承经验、懂球又懂人心的中坚力量,是摆在中国女排面前的一道题。

朱婷恰恰就是这样的人选。



她理解球员的挣扎,也知道赢的艰难。

有人担心她没有做教练的经验,这种声音可以理解。

但教练也不是生来就会做的,关键是有没有那个潜质。

朱婷身上最大的优点,是她一直在学习。

从技战术,到团队管理,再到如何在压力中成长,她都经历过。

而且她并不是孤身作战,她身后还有整个国家队的体系和资源支持。

更重要的是,朱婷是让人信得过的。



无论是球迷还是队员,都知道在场上是靠得住的。

从赛场新兵逆袭到奥运冠军,再到国家级教练,她没有停下脚步,只是换了个方向继续前行。

朱婷不再只是一个人站上领奖台的画面了。

接下来,也许我们会在场边看到她沉着指挥,在训练场上耐心讲解,在困难时刻替年轻队员兜底。



那个曾经用汗水与泪水撑起半支国家队的女孩,如今有了新的使命带着更多人走得更远。

她的存在从来都是现实层面上的“战术刚需”。

年轻球员需要成长,这是必须支持的方向。

但年轻不等于顶用,大赛经验、抗压能力、场上判断力,这些短期内靠训练补不上。

朱婷的问题从来不是“不如年轻人”,而是“系统能不能让她再打一轮”。



当我们看到她被赋予新的角色,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清楚这不是结束,而是国家队对她能力价值的另一种延伸和试探。

只要她的身体允许,只要体系开放,她就还有机会以“非正式”的方式影响战局,甚至再次登场。

球迷不是非要朱婷不可,他们想要的,是国家队有能力和世界最强一战,而朱婷,依然是最接近那个标准的球员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