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晚,安徽淮南一博主在人行道上丈量一条死鲢鳙。卷尺拉到1.1米时,围观者倒吸凉气,这鱼比普通鲢鳙大出好几圈。



鱼身直挺挺躺着,鱼鳃不动弹,一看就是没了生机,网友纷纷惋惜。要知道,夏天本是钓鲢鳙的旺季,可这么大的鲢鳙大伙都没见过。

白鲢俗称“跳鲢”,是四大家鱼之一,平时见人就蹦跶,咋就被钓上来了?江苏网友直叹气:死了亏大了,活的能卖几万,老麻雀都得抢着要。浙江钓友劝大伙:过过钓瘾就行,这么大的鱼还是放了,吃也不好吃。



评论区吵开了,江西网友说七八十斤,广西的觉得五六十,还有说不到40的。博主没称重,这鱼到底多重,成了大家心里的一个谜。白鲢可是“水质净化器”,一天能过滤自身体重40%的脏水,是水库的生态守护者。

野生白鲢长到30斤就少见,人工养最多50斤,这1.1米的得长十几年吧?



更奇怪的是,白鲢胆小得很,有点动静就蹦,能被钓上来简直像中了“倒霉奖”。

江苏有钓友前年钓了112斤鳙鱼,活着卖了高价,重庆那位52斤的死了只能送邻居。活鱼在观赏鱼市能卖上万,黄金变异种敢喊10万,死了就只能做腊鱼,顶多卖千把块。



这一死一活,差距也太大了,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有人琢磨着,以后钓到大家伙别离开水,直接联系钓场老板,能换几根好鱼竿。

可也有人犯嘀咕,这么大的鱼长这么多年不容易,钓上来到底该卖还是该放?



四大家鱼里白鲢最“皮实”,咋就翻肚子了,是不是钓的时候伤着了?现在钓鲢鳙越来越火,钓场老板喜欢大的,可生态保护也不能忘啊。

白鲢净化水质有功,长成巨物更是难得,一味想着卖钱会不会太可惜?我个人觉得,钓鱼图个乐子,遇到这种“老鱼”,放归水里比换钱更有意义。



但话说回来,钓友辛苦钓上来,想换点装备钱也能理解,这矛盾咋解决呢?这条暴毙的鲢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钓鱼人心里的纠结。

是盯着眼前的几万块,还是想想水里的生态账,大伙心里都有杆秤。

往后再碰到巨型鲢鳙,是留是放,估计还得吵上一阵子,您说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