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常说,“女人的第六感往往是很准的”,其实在追求长寿这件事上也有“第六感”!俗话说,“长寿与否,身体先知”,一个人能否长寿,他/她自己的身体最先感知到。
如果说长寿也是有“感觉”的,那最直接的感觉就是——饥饿感。日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身体这种“饥饿感”越强烈的人,真的可能会越长寿!
身体长期有“饥饿感”的人,
真的会更长寿!
日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饥饿感”蕴藏着一套“身体自修复”机制,特别是在调节免疫、延长寿命、减缓衰老等方面,有着神奇的作用!
1. 调节免疫
2025年4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在《科学免疫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真正对身体有益的并不是因为饥饿导致身体能量不足,而是“饥饿感”本身。“饥饿感”可以直接影响我们身体外周免疫细胞的动态调节,让免疫系统发生变化。
2. 延长寿命
能忍受饥饿感的人,更有希望成为长寿之人。2024年国际《自然》期刊上发表一项研究发现:适当热量限制可以显著延长寿命。换句话说,适当地保持一定饥饿感,更有希望成为长寿之人。
不仅如此,适当保持“饥饿感”,或可激活长寿基因。2023年《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饥饿感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元组蛋白修饰,进而调控基因表达,最终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3. 减缓衰老
若想活得好,饭吃八分饱。2023年刊发在《自然-衰老》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减少25%卡路里的摄入(约保持七八分饱),可将健康成年人的衰老速度减缓2%-3%,意味着死亡风险降低10%-15%。
4. 清除垃圾
“若想身体安,三分饥与寒”,保持适当饥饿感还有助于我们清除体内“垃圾”。2017年《细胞代谢》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适当饿一饿可以激活身体细胞自噬,从而促进身体内垃圾物质的清除和废物代谢。这种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并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保持饥饿感,很多病都少了
吃得太饱会让身体超负荷运载,而适当保持饥饿感很多病都少了,避免很多健康问题。
胃部:被撑大了
首先是胃被撑大了,还得分泌大量的胃液来消化食物。
食管:反酸烧心
被撑大的胃,加上过多的胃液,很可能影响到食管下端的开关,从而导致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热,也就是常说的“烧心”。
胰腺:加倍分泌
其次是胰腺和肝脏,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消化酶和胆汁来促进这些食物的消化。
肠道:加班消化
最后加班消化的是肠道,不仅要分泌更多的消化液来消化食物,还不得不去吸收过量的营养,引发肥胖等多种慢性疾病。
肥胖:引发疾病
长期吃过饱,意味着长期摄入过量的营养,很可能引发肥胖。而肥胖是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会增加死亡风险,比如:
2型糖尿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心血管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认知功能障碍
此外,长期吃太饱,会扰乱人体对食欲的调节,导致陷入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中。
保持饥饿感并不是盲目节食,
科学少吃记住这5点
吃饭八分饱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餐保持七八分饱就好。想象一下如果在运动量不变的前提下,每天多吃几口饭,一年体重可增得不少。七八分饱,就是感觉可以吃也可以不吃的状态,如果不吃也不至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又饿了,这种状态比较好。
不要看手机
如今很多人吃饭总习惯刷视频、追剧,总之就是边吃边看。这样你往往吃饱了,但大脑还没有反应过来。等大脑作出反应,控制住手和嘴巴的时候,大概率已经20分钟之后了,非常容易就吃多了。
要细嚼慢咽
缓慢地进食可以让胃和大脑同步感受到吃饱的感觉,热量摄入也更不易超标。《中国居民健康体重管理之减重行动20条》中指出,进食速度过快与肥胖有关,特别是腹型肥胖和内脏脂肪过多,建议成年人每餐进食时间不少于20分钟。
换小号餐具
餐具换成小号的,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吃完后就会提醒自己,已经吃完了一碗了。有“自我提醒”的作用,也就不容易吃多。
晚餐别太晚
推荐按照“三餐制”分配热量:早餐30%、午餐40%、晚餐30%。一般建议早餐7-8点吃完,午餐一般在12-13点吃完,晚餐依据工作时间固定在18-20点,20点后尽量避免再进餐。
来源/健康时报
编辑/刘世康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转发,让家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