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印冲突的第一波战果,巴基斯坦先胜一步。巴印冲突以来,巴基斯坦迄今击落6架印度战机,被击落的印度空军战机中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以及苏-30和米格-29战机各一架。这些战机都是在印度领空被击落的。巴方没有战机被击落。
这种结果,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印度空军为何如此拉垮?让人眼镜碎了一地。
剑拔弩张的局势下,空军力量的对比成为影响未来冲突走向的关键因素。表面上看,印度空军在战机数量等方面占据一定优势,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巴基斯坦空军在体系作战能力上对印度空军形成了实质性碾压。
印度空军的装备堪称“万国造博物馆”。其战机来源极为繁杂,有法国的“阵风”、俄罗斯的苏-30MKI与米格-29UPG,还有幻影2000、米格-21等。不同国家制造的战机,各有独特的技术标准与操作方式。例如,苏-30MKI配备的俄制雷达,与以色列提供的电子战吊舱无法协同工作,两者数据无法有效融合,在战场上就如同各自为战的孤立个体。
“阵风”战机所适配的流星导弹发射系统,与印度国产的“阿斯特拉”导弹发射系统互不兼容,导致印度空军在武器配置与运用上难以做到灵活高效。这种混乱的装备体系,使得印度空军在作战时难以整合力量,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各作战单元之间的协同犹如一盘散沙。
反观巴基斯坦空军,则一直坚定地走“中械化”道路。
他们以歼-10CE、枭龙Block3两款先进战机为核心,搭配ZDK-03预警机以及红旗-9P防空系统,所有装备均由中国提供,并且实现了深度整合。这一整套体系如同精心打造的精密仪器,各个部件紧密配合。ZDK-03预警机可同时追踪100个目标,并高效指挥10架战机协同作战,其数据链直接与歼-10CE和枭龙Block3的火控系统联通,构建起了“雷达探测-指挥-打击”的完整闭环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下,战机、预警机、雷达以及地导系统之间信息流畅通无阻,能够迅速对战场态势做出反应,极大地提升了作战效能。
从战机性能对比来看,印度空军在关键指标上也处于劣势。在四代半战机领域,印度仅有36架“阵风”撑门面。其搭载的AN/APG-19雷达探测距离为170公里,所配备的流星导弹射程150公里。而巴基斯坦的歼-10CE装备了探测距离达200公里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搭配的PL-15E导弹射程145公里,在超视距作战能力上,歼-10CE凭借更远的雷达探测距离,能够先于“阵风”发现目标,占据空战主动权。
而且,巴方还有60架枭龙Block3同样配备相控阵雷达,在面对印度苏-30MKI的无源雷达时,具备更强的目标探测与锁定能力,形成了明显的技术优势。在老旧机型方面,印度仍保留着158架米格-21BIS-93和105架“美洲虎”攻击机,这些机型航电系统严重落后,雷达反射面积大,在现代化空战环境下,极易被敌方探测发现,生存能力堪忧,如同移动的“活靶子”。
巴基斯坦虽有部分F-16A/B,但已退居二线,主力由200余架枭龙系列和歼-10CE组成,在战机性能和数量的搭配上更为合理,整体空战实力远超印度。
在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另一关键环节——预警与电子战方面,印度空军同样被巴基斯坦空军远远抛在身后。
巴基斯坦空军依靠4架ZDK-03预警机和升级后的“猎鹰-20”电子战机,构建起了全域战场感知与电子压制网络。预警机如同战场上的“智慧大脑”,能够为己方战机提供全面的战场态势信息,引导战机精准打击目标。而印度仅有3架A-50EI和2架“天空之眼”预警机,数量上明显不足。
更为致命的是,俄制预警机与法国“阵风”战机的数据无法共享,空中作战指挥体系支离破碎,无法为作战部队提供连贯、有效的指挥,严重削弱了印度空军整体作战效能。
实际上,巴印这一对老冤家,在以往冲突当中,体系作战能力的差异一直是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
比如,在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尽管巴基斯坦空军的作战飞机总数只有印度空军的五分之一,但凭借着更默契的配合和相对更体系化的作战能力,巴基斯坦空军在空战中共击落印度空军战机34架,自身仅损失15架,还在对地攻击中击毁印度空军20余架飞机以及大量坦克,为稳定地面战线立下汗马功劳。
2019年的空战中,印度空军体系混乱的弊端暴露无遗,苏-30MKI全程未参战,仅米格-21贸然出击,最终遭击落,充分凸显了其在体系作战能力上的短板。
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武器装备的堆砌,更在于各作战要素能否形成有机整体,发挥出体系作战的最大效能。巴基斯坦空军凭借中械化带来的体系优势,从装备性能到协同作战,再到战场感知与指挥,全方位领先印度空军。
印度空军若想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单纯引进先进战机远远不够,必须从根本上对自身作战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与整合,否则在未来的冲突中,将持续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当“杂牌武器”遇上“中械化”,巴印冲突谁能胜出?接下来有好戏看了。现在,巴方已经出牌,就看印方如何接招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