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之后,《十月》杂志2023年第5期刊发了杨晓升的中篇小说《恍然如梦》。



杨文与龚文在核心情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层面的高度重合,符合“实质性相似”特征。

前文回顾:史铁生《我与地坛》编造情节?

《北京文学》原社长兼主编杨晓升涉嫌抄袭的争议,已经在圈内传了好长时间了,但我刚才在微博检索了一下,竟然全无半点消息。

这事有点蹊跷啊。

先给大家介绍下事件经过:

2021年第12期《北京文学》上,刊发了作家龚玉的纪实文学作品《当你老了——我陪老伴的求医经历》。





两篇文章主人公的一些基本设定类似,更离奇的是,《恍然如梦》中主人公患病就医的过程,和龚玉的纪实文学存在大段大段的雷同。

据说龚玉发表《当你老了——我陪老伴的求医经历》时,杨晓升尚是《北京文学》社长兼主编,即将退休。杨晓升现在的身份是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目前杨晓升本人和《十月》杂志均未对此进行回应。

1

作家李彤是龚玉北大中文系同学,他半个月前撰文,逐一对比了杨晓升小说与龚玉纪实文学的雷同之处。譬如:

1

龚文:那是傍晚时分,我在厨房忙活完,大声招呼正在看电视的老伴吃饭。忽听一声闷响,赶紧走到客厅,只见他已跌倒在地。我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勉力搀扶起他,他却已经不能走路了。当晚没觉得有什么大事,以为不过是扭了筋,贴块膏药就好。但到第三天,他仍然说疼痛难忍,于是就打了120送医院。

杨文:那天是傍晚时分,孙冬梅在厨房忙活完,大声招呼正在看电视的老伴孙耀宗吃饭。忽听一声闷响,她赶紧走到客厅,只见老伴不知怎么的已跌倒在地。孙冬梅本就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她咬紧牙关勉强搀扶起他,他却已经不能走路了。当晚没觉得有什么大事,以为不过是扭了筋,贴块膏药就好。但到了第三天,孙耀宗仍然说疼痛难忍,于是打了120急救送到附近医院。

2

龚文:到医院拍片,竟然是右股骨胫骨折!一位年轻的骨科男医生介绍了病情:这是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常见病。建议做手术:骨股胫置换。但他把风险说得很吓人:这么大年纪了,手术时“全麻”,也许人就会“过去了”。他的费用报价也很高:十一二万元,全部自费。

……征询老伴意见后,我们选择了保守治疗。

杨文:医生开了单拍了片,结果竟然是右股骨胫骨骨折!一位年轻的骨科男医生介绍了病情:这是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常见病。建议做手术:骨股胫置换。但他把风险说得很吓人:这么大年纪了,手术时全麻,也许人就会“过去了”。由于该医院是民营医院,还未纳入北京医保,手术的费用报价也很高:十一二万元,全部自费。孙冬梅征询老伴意见,经协商他们选择了保守治疗。

3

龚文:小张的方式是,用塑料袋——她们称之为尿袋,其实就是PE食品保鲜袋,38cm×25cm×200cm的最为合手。……只见她撕下一只吹开后,在一边袋口绕指卷一卷,打上个结(袋口不能留太大,否则易脱落),套在男性生殖器上,再在另一边绕指一卷,然后互相打个结,就完事了。什么时候袋里有尿了,就拿去扔了。倒是省事,也省钱。但也因此,她们不给病人穿裤子,上衣大多也是反穿着,这使体虚怕冷的病人极易受寒。而长期系塑料袋,因不透气,病人容易泌尿系统感染,所以负责任的医生是不允许的,但护工们一般置之不理。

我望着同一病房、一溜儿并排躺着的老男人们,想到他们极没有尊严的处境,不知说什么是好。想到自己老到不能动弹之日,还不知别人将怎样来对待我,就感到老至不能自理时的恐惧。

杨文:……用了据说是她们护工中通用的办法:用塑料袋——她们称之为尿袋,其实就是PE食品保鲜袋,38cm×25cm×200cm的最为合手。只见姓孙的女护工撕下一只,吹开袋口,在袋口一边绕指卷一卷,打上个结,留了一个大小适中的入口,套在男性生殖器上,再在袋口另一边绕指一卷,然后互相打个结,就算接尿袋了。什么时候袋里有尿了,就拿去扔了。这办法倒是省事,也省钱。但也因此,她们一般都不给病人穿裤子,上衣大多也是反穿着,这使体虚怕冷的病人极易受寒。而长时间将塑料袋系在生殖器上,因不透气,病人泌尿系统容易感染,所以负责任的医生是不允许的,但护工们一般置之不理……

她望着同一病房、一溜儿并排躺着的老男人们,目睹他们一个个早已尊严扫地、任由护工们随意摆布的处境,不知如何是好。联想到自己将来老到不能动弹之日,还不知别人将怎样来对待自己呢,孙冬梅有些不寒而栗,内心不由掠过一阵恐惧。

类似的雷同段落,李彤罗列了9处。他并且说:

如果是“取材于”,必须事先取得原作者的授权;如果是借鉴,应该事后向偶像致敬感谢;如果是引用,则应遵守学术规范,注明出处,成为被引用者的荣誉。

但是在中篇小说《恍然如梦》和纪实文学《当你老了》之间,在小说作者杨晓升(且亦为《北京文学》主编)和纪实作者龚玉之间,显然以上这些都没有。龚玉是最近(2025年4月)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得知有一部类似的作品,看到后大感意外,更惊叹作者并非陌生人。

你觉得这构成抄袭吗?

2

根据对比,杨晓升小说中关于主人公陪护患病丈夫的具体医疗场景(如骨折诊断、手术风险描述、护工使用尿袋的操作细节等)与龚玉原文的时间顺序、语言表述、情感描写几乎完全一致。

龚玉的纪实文学基于个人真实经历,具有独特性与私密性;而杨晓升的小说虽标注为虚构,但关键情节的具体细节(如医疗流程、对话内容)与龚文高度重叠,超出了“公共领域经验”的范畴。法律上,若独创性表达被直接挪用,即使体裁不同(纪实vs小说),仍可能构成侵权。

杨晓升作为《北京文学》原主编,直接处理过龚玉的投稿,存在接触原作的客观条件。此外,杨文发表晚于龚文近两年,且未标明任何引用或改编授权,进一步引发“利用职务便利剽窃”的质疑。

根据《著作权法》,判断抄袭需满足“接触+实质性相似”原则。杨文与龚文在核心情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层面的高度重合,符合“实质性相似”特征。尽管法律未规定具体相似比例,但关键段落(如第二节80%内容雷同),比较能说明问题。

主编作为期刊“守门人”,若利用职权将作者投稿内容改编为个人作品,违背了出版伦理。此事件暴露了权力寻租风险,即普通作者可能因缺乏话语权而难以维权。

《北京文学》与《十月》均为权威期刊,涉事主编的学术声誉受损可能引发公众对文学评审机制的质疑。

《十月》杂志需对涉事作品的发表流程进行说明,若确认抄袭,应撤回小说并公开致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