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电动车销量猛涨,已经成了不少家庭的首选。

可越是这样,关于“电车到底能不能跑长途”的争议,也越吵越热:

像有人就坚定站队油车,说电车一上高速就拉垮;

也有人疯狂安利,说比想象中顺多了。

到底该信谁?说实话,我也拿不准。

于是我干脆买了一辆电车,跑了整整10次长途——就想亲自试试看,电车和油车的区别,究竟藏在哪。

这一路跑下来才发现:关于电车和油车的区别,可能很多人都搞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核心的原因在于——大家对“电车跑长途”这件事,预设了太多极端场景。

什么“续航只能打6折”、“一堵车就趴窝”、“高速服务区肯定没桩”、“排队得等两小时”……

听起来句句在理,实则过于夸张。

结果就是:不很多人还没真正开过电车,脑子里却已经自动上演了一出“高速噩梦大片”。

但我真跑了10次长途后发现——真实情况远没那么糟,甚至有时候,结果完全相反。

尤其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只要你的长途半径在500公里以内,电车基本是碾压油车的存在。



说白了,现在主流的电车,基本能到600公里续航;

小鹏 g6、小米 su7这类平台好的车,700公里是常态,有的甚至冲到900km;

就这个水平,出发前充满电,很多时候一整趟下来,压根都不用补电。

即便真的要充,也大多只需要中途补一次。

如果是800V平台的车型,在服务区上个厕所、洗把脸的功夫,两三百公里的电就补回来了。



但如果你的行程在500到1000公里之间,那就没那么轻松了。

对电车来说,这个距离段确实容易暴露短板——要充1~3次电是免不了的。

可问题也没那么严重,只要你选的是800V平台、支持大功率快充的车型,补能效率其实挺可观。

像我开的那台,实测下来,15分钟能补个三百公里续航。

说白了,就比油车慢30分钟的样子。

别杠什么“开油车,我一口气开800公里都不带停”——听起来牛,现实中真这么干的人,屈指可数。

哪怕是老司机,开个三四百公里也该歇歇了:

上厕所、喝水、舒展下腰背——这些电车要做的,油车也得做。

只不过油车是硬休息,但电车呢?顺势充个电而已!



而且,说句实在话,如果你用的是带智能辅助驾驶的电车,那整个通勤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像高速路上,辅助跟车、车道保持、自动变道……几百公里几乎都不用你怎么动手。

对开车人的,消耗小太多了。

油车虽然补能方便,但你得一直踩油门、盯路、变道——真跑下来,身心疲惫是电车的几倍。

所以别只盯着“补能”这件事看——在体验上,电车比油车强太多了。

拿我自己来说,曾在五一期间,开着电车跑了3000多公里,顺道还拍照、赏景、游玩。

你换个油车试试,这个距离跑下来,你别说“游玩了”,大多数人都“累趴下”。



当然,节假日一到,电车的“不可控因素”就开始冒头了。

高速堵车、服务区排队抢桩……这些都是真事,我自己也遇到过。

但实话实说,它们没大家想的那么可怕,更不是“电车跑不了”的理由。

先说堵车。

这其实,反而是电车的优势场景。

因为电车不怠速、不烧油,你堵在路上两个小时,也就是掉一点点电。

但油车不一样,一直开着空调、听着歌,一边原地等着一边把油耗光了。

你真堵上一天一夜,电车不一定趴窝,油车先熄火的概率反而更大。

说得直接点,只要不是严寒开着暖风,电车真不怕堵。



再说抢桩。

是的,我也遇到过——国庆期间,某服务区外排了十几辆车等充电。

但我没死等,而是直接导航出了高速,去旁边的小镇找桩。

结果呢?

方圆5公里,立马找到了个空着的大功率超充站,根本没人。

15分钟后,满电上路,连一把手游都没玩完。

这样的方式很复杂吗?

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这种“换个思路”的操作,很多人还没习惯。



当然,你要生活在北方地区,恰好遇到严寒,同时,电车的价格还在15万以下……

那就别指望它“一车走天下”了,真做不到。

低温掉电、充电慢、续航缩水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在低端电车上尤其明显。

可问题:

这年头,哪有不挑天气、不挑场景、什么都便宜,还样样都强的车呢?

真要这么完美,“几万块的电车”什么都行,那燃油车哪还有存在的意义呢?

这个现实,你我必须都认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