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海岸,可可出口全球第一,政坛混乱世界前列。农民种出来的是金子,日子却过得像沥青。总统像抢银行,选完就进攻。背后的影子,不是本地人,是法国军靴、西式选票,还有跨国财团的提款机。
科特迪瓦不是管不好,是被牢牢拽在“不能好”的绳索上。选举一到,动乱就起,资源一涨,政权就换。
所谓“西式民主”,看起来是规则,其实是手套;所谓“自由市场”,讲的是开放,其实是压榨。这篇文章,就来看看,第三世界想往前走,怎么就被打回原地。
总统像选班长,选完就开战
1990年,科特迪瓦首次在西方压力下进行多党制改革,结束了乌弗埃-博瓦尼30年一党独裁统治。从那之后,选举几乎成了动乱的代名词。1993年乌弗埃去世,政坛就像断线风筝,从此摇摆不停。
2000年,洛朗·巴博赢得总统大选,掌权不足三年,2002年9月,国内即爆发武装叛乱。科特迪瓦从此陷入南北对峙。南部控制在总统手中,北部被“新力量”武装把控。一个国家,分成两段在活。联合国也好,非盟也罢,都拉不回来这条撕裂的政治线。
2010年,第二次大选更是炸了锅。巴博与对手瓦塔拉同时宣布当选。双方各自宣誓就职,各自封锁银行,各自指挥军队。全国进入双政府状态。
联合国宣布瓦塔拉赢了,巴博说不认。西方国家迅速表态:支持瓦塔拉。法军直接派兵包围总统府,四个月后,2011年4月11日,法国部队冲进官邸,抓走巴博。
这不是选举,这是政变的包装。选一次,打一次。巴博最终被送上海牙国际法庭,被指控“危害人类罪”。可六年后,国际刑事法院宣布:证据不足,巴博无罪释放。
这一场“西式民主实验”,换来的不是国家秩序,而是四个月内1000多人死亡、10万人流离失所。西方媒体却高喊“民主胜利”,仿佛死人都该鼓掌。
2015年,瓦塔拉连任,2016年修改宪法消除总统任期限制。“民主化”的终点,是执政者终身制,选民永远选不到想要的答案。2020年第三次连任成功,引发新一轮骚乱,抗议者死于街头。
所谓民主,只要方向正确,规则随时重写。西方说你赢,你就赢;说你“独材”,你就得下台。不是选民说了算,是西方选了选民。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1990年西方推动的多党制改革。从此以后,科特迪瓦进入了“逢选必乱”时代。想走独立道路?“选票”就成了绞索。
种出可可,却吃不上巧克力
说到可可,没人不知道科特迪瓦。它是全球第一大可可生产国,占全球市场四成。每年种出来的可可豆,是欧美巧克力工厂的生命线。但农民呢?不吃巧克力,更赚不到甜。
2024年,国际可可价格上涨到11600欧元/吨,创下46年来新高。可农民收到的,却是每公斤2.75欧元的政府指导价。一吨豆子,市场赚11600,农户只拿2750,中间差价进了哪?出口商、跨国公司、金融投机商,再加上政府的“监管抽成”。
农民不干了。于是开始走私,每周偷运出4000吨,一年损失20万吨,占总产的10%。国家调高收购价、限制出口,但封不住。
在可可主产区,买通检查站一次得花22800欧元,才能让一辆装满可可的货车安全出城。这一现象不叫腐败,叫制度性榨取。贿赂者是农民,受益者是官员与中介,痛苦者还是农民。
更严重的是,这场“可可困局”背后,是对出口结构的控制。科特迪瓦的可可,必须卖原料,不能加工。因为一旦建立加工链,就威胁到西方食品加工巨头的生意。
至今,90%以上的科特迪瓦可可豆以原料形式出口。国家靠出口创汇,农民靠汗水喂国际品牌。资本不准他们加工,不许他们提价。一个简单的精炼设备,就是“违背自由市场”。
2023年初,可可农户大罢工,要求提高收购价。政府答应一半,却只延续三个月。跨国采购商威胁减少采购配额,政府就立刻压价。果断、迅速、整齐划一。可不是对民众,是对上面资本的响应速度。
结果,农民一边种豆,一边负债。全国农户负债率超过60%。在可可这条“命根”上,农民是最低级的齿轮,连咬合都不完整。
兵不是本国的,仗也不是自己打的
科特迪瓦乱不是因为兵多,是因为兵不听自己的。真打仗的,是西方士兵,管国家的,是前宗主国法国。
2011年,法军“新月行动”正式介入科特迪瓦。空军战机轰炸总统府地堡,地面部队包围官邸,4月11日凌晨,前总统巴博被法军押走。这不是联合国授权,这是“驻军干政”。
法国人走得干脆么?不。2024年12月31日,科特迪瓦与邻国布基纳法索、尼日尔联合宣布驱逐法国驻军。舆论称为“非洲脱法潮”,群众举着标语,“我们要安全,不要殖民”。
但这事没那么简单。军事顾问还在,后勤体系还在,情报机构还在。表面走了,其实换了马甲。科特迪瓦2016年签署“防务合作协定”,名义上是训练协助,实则是安全监管。
在2020年科总统选举期间,法国驻军多次介入示威管控。西方媒体一口咬定“保护秩序”,但街头显示:法军装甲车镇压示威群众,催泪弹直接射入集会中心。
这不是战后援助,这是战中干预。外军成了本国政局的稳定器,但这稳定,不是为民众,是为资本。
西方在非洲建立的不只是军事基地,更是干政通道。军事“协助”、民主“输出”、市场“自由”,这些词的共同点是:本地政府只有用,没有决定权。
科特迪瓦只是模板。同样的故事在马里、尼日尔、加蓬、几内亚轮番上演。反西方浪潮背后,是一次次真实的“被干预史”。
科特迪瓦之乱,表面看是种族、宗教、经济、政治,背后归根结底是一句话:第三世界想走起来,西方就来把你摁下去。
参考资料:
科特迪瓦乱局见证“西式民主”的“水土不服”.新华网.2011-01-19.
科特迪瓦内战:两个“国王”的战争?.广州日报.2011-04-16.
国际观察|非洲国家为何对西方驻军连下“逐客令”.新华社.2025-01-06.
科特迪瓦深陷可可困局.驻科特迪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