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俭
“我”,尤其是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在社会生活中不免要面对“有我”与“无我”的选择。何时何事何地“有我”,何时何事何地又“无我”,像一张张考卷,考查检验着每个人。
先说“有我”
——责任担当之中“有我”
责任担当是每一位成年人应有的品质 ,而党员干部则更应率先垂范,成为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楷模。曾记否,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用年轻的生命丈量扶贫之路;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钟南山院士逆行武汉的身影成为全民抗疫的主心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以舍我其谁的姿态,在乡村振兴主战场挥洒汗水,在科技攻关最前沿勇攀高峰,在深化改革深水区破浪前行。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有些党员干部不求有政绩,但求无过失。为官不为,懒政惰政赖政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害怕出事、不去干事,有的不讲有为、只求无过,有的不敢担责、只会诿过。遇到棘手问题,“向上看”,遇到繁重任务“向下看”,遇到发展差距 “向后看”。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每个人都是参赛者而不是旁观者,都是运动员而不是裁判员,都要有担当之责。党员干部更应首当其冲,以“有我”的姿态展现出争“冠”的雄心壮志。切记“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古训。
2025年1月28日,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村民在重建新房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前鸣锣击鼓。新华社发 田嘉摄
——建功立业之中“有我”
革命先驱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魄,把个人理想熔铸于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洪流,用青春热血浇灌出今天的幸福之花。正是无数个“我”的前赴后继,铸就了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也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书写“有我”的壮丽史诗。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尤须涵养“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锤炼“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唯有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民族复兴的“大蓝图”,用躬身实干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方能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真正的政绩不是档案柜里的数据报表,而是在百姓家门口的笑脸春风。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才能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让“我”字闪耀出璀璨的时代光芒。建功立业为国为民,而绝非为一己之私,那种“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之类,自然应该抛弃。
——困难危险之中“有我”
《红灯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党员的意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是对真正共产党员精气神的形象描述。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铸成的,有着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气质品格。战争年代自不必说,新中国成立后,每遇艰难困苦,每遇自然灾害,共产党员总是舍生忘死、勇挑重任、冲在前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难测,中美关税大战硝烟正盛,给全球经济秩序带来极大冲击,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员干部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敢想敢为,以“从来急”“光阴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融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滚滚洪流中去,迎着困难去,奔着矛盾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谱写新华章。
2024年11月2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林山寨街道河南工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长们在开会。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再说“无我”
——非分之想“无我”
所谓“非分之想”,意指超出本分的想法或不安分的念头。这四个字,如同一面明镜,照见着人性底色中的贪欲与妄念。对于手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而言,这种思想上的越界更如温水煮蛙,腐蚀着政治生态的根基。当下,某些党员干部追求“特殊待遇”,沉溺“特权享受”,迷恋于非分之财、非分之物、非分之爱,在党纪国法的铜墙铁壁上撞得头破血流。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警示:“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员干部面临的考验更加复杂多样。唯有将“非分之想”视为政治生命的红线,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推进自我革命,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当每个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党的执政根基必将坚如磐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定能破浪前行。
——功名利禄“无我”
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的士人风骨,为当代共产党人树立了精神丰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构成了民族精神的血脉基因。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照亮着共产党人的前行之路。井冈山时期“红米饭、南瓜汤”的朴素生活,长征路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清风正气,构成了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谱系。这种精神基因,正是抵御功名利禄侵蚀的天然抗体。
但在有些党员干部身上,这种“抗体”减弱了乃至消失了。有的在“围猎”中迷失方向,将权力视为兑换名利的筹码;有的在攀比中心态失衡,把职务晋升当作人生价值的标尺;有的在诱惑前底线失守,使公共资源沦为个人私产。功名利禄的追逐必然导致精神世界的荒芜。他们的心思都用在经营关系、打造政绩工程上,整天盘算着“位子”“帽子”“票子”,与群众渐行渐远。这种异化不仅损害党的形象,更会侵蚀执政根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廉洁奉公,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舒适自在“无我”
党的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公仆,要视人民利益大于一切、高于一切,绝不容许将自身的“舒适”建立在群众“不舒适”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就是要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但有些党员干部却不以为然。当“躺平式干部”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奉为信条,当“太平官”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作护身符,在文件堆里消磨斗志,在觥筹交错中模糊界限,这种在岗不在状态的“舒适”“自在”,实则是精神懈怠的慢性毒药。
庭院走不出千里马,温室养不出万年松。“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焦裕禄忍着病痛查风口,孔繁森三次进藏历尽艰险,王继才32年坚守开山岛,黄大发36年凿出“生命渠”,张桂梅扎根山区教育数十载……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舒适”从来不是担当者的通行证,“自在”也从来不是有为者的放行证。现代化是干出来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党员干部要勇于跳出舒适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干事担事”作为价值标尺,笃行不怠,不懈奋斗,锐意进取,以实际行动展现新作为、干出新业绩。
作者李俭系中宣部原政研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