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增设低空技术等新兴领域职称评审、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指引……北京市人社局日前发布的《聚焦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全面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人社服务和京津冀协同6方面提出44条改革举措,助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
记者注意到,该方案中,涉及就业创业和人事人才的改革举措超过一半。仅在支持就业创业方面的措施就有12条,涵盖政策支持、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等方面。
方案明确,北京将研究出台支持平台经济吸纳就业指导意见,推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持续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为用工主体提供服务;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为创业企业提供政策对接、创业辅导、融资孵化等创业服务;在市属院校试点设立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并举办第八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特设青年创意赛道,激发青年群体创业热情。
在公共就业服务上,北京制定实施就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优化“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平台;聚焦企业用工需求,实行“一企一策”用工保障,搭建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服务平台,全年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不少于2000场。
方案指出,北京将推动企业年金扩面发展,指导金融机构增强企业年金服务水平,为有意愿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企业更好留住人才。通过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同时进一步提升社保经办服务便捷性。
人才方面的改革举措紧跟当前趋势。为激发人才投身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北京将进一步推动职称评审改革,增设低空技术等新兴领域职称评审专业,向更多用人主体下放职称评审权。此外,北京将升级扩容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将单向认可的国际职业资格增加到160项。迭代升级人力资源开发目录,促进产才融合发展。建立《北京高水平技能人才专业评价目录》,综合采用多种方式评价高技能人才。
针对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权益保障等问题,方案专门予以明确,北京将研究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指引,深入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围,打造新就业形态“一站式”调解中心,实现劳动纠纷就近就地解决,并加快劳动关系工作站点建设,全市将建成150家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站。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北京将持续完善京津冀三地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专区服务内容,在养老服务、博物馆游览等领域实现更多场景应用,持续拓展京津冀社保公共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启动三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定期结算模式试点,为三地企业群众提供更多便利。三地还将探索开展京津冀联合职称评审,在相关专业领域制定统一职称评价标准,共享专家库。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还将开展人社窗口单位“作风建设提升年”专项行动,推进“局处(科)长走流程”活动,全面梳理人社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服务规范。深化“智慧人社”建设,扩大“网上办”“掌上办”业务范围,深入推进“个人创业一件事”“外国人一件事”等“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建设,让人社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可感可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