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常德城这座千年历史的古城,因为处在川鄂的要道,成了中国军队和日寇的必争之地,日军派出第11军大约10万余人带着毒气弹、火焰喷射器等武器疯狂进攻常德。
而当时中国守军只有第74军57师的8000多人,在师长余程万的带领下进行拼死抵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和日寇血战了16个昼夜。
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难以想象!中国军队74军57师的8000多英雄几乎全军覆没,伤亡率竟然高达95%,消灭了日寇上万余人。
西方媒体称这场战役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因为它真正展现了中国军人像钢铁一样的斗志。常德城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早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注定了这座城的悲剧。
因为日军想打通长江航线威胁重庆,所以就把常德看作必须拿下的战略要地,他们称其为“必须拔除的毒牙”。
1943年11月18日凌晨,日军第116师团的工兵在沅江北岸用竹筏架设浮桥,在准备过江时,我们的守军侦察兵王德明发现了敌人的异常行动,日军在用桐油浸泡竹筏的接缝,为了让竹筏浮力更强。
发现这个细节后,57师把仅剩的20桶煤油全部都倒进江里。当天夜里子时时分,100多支火箭飞向夜空,沅江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300多件渡江工具全部被烧毁。
在火光中粮商王福贵带着伙计把3000斤大米搬上城墙,用麻袋堆成掩体。雪白的米粒从麻袋里渗出来,和守军额头上的鲜血混在了一起。
而这场战役中日军竟然使用毒气,11月20日,城东阵地遭受了芥子气的袭击,守军战士们用浸透尿的衣襟蒙住自己的口鼻誓死坚守阵地。
一位名叫吴秀兰的15岁女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的伤兵眼睛都已经溃烂流脓,但他们仍然摸索着为步枪上膛。
战役的第一周我军就有632名士兵因中毒导致双目失明。而日寇的战报则声称:中国军用粪水泼洒我军,恶臭使得攻势迟滞了2小时。
11月23日,常德城北门失守,战斗转入了激烈的巷战。棺材铺的老板李长顺将82口棺材推上阵地,士兵们发现每口棺材内壁都用朱砂写着“忠烈千秋”,在中央银行地下室意外发现的82箱手榴弹,在巷战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电报员林婉清躲在天主教堂阁楼,用《圣经》的页码转换莫尔斯电码,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是《满江红》的节奏:“滴滴答答”的敲击声一直持续到日军破门而入。
文庙的争夺战异常惨烈,就像人间炼狱一样。日军用火焰喷射器攻击千年古柏,守军则将炸药埋在泮池下。炸药引爆时37名守军与半个日军中队同归于尽。
战斗到第8天的时候,常德城只剩下了3个据点。余程万师长下达了“死守令”,军官们集体立下血书。军需账本上记录:欠全城百姓棺材钱8000具。
炊事兵承万里把被弹片劈开的铁锅绑在胸前当护心镜,士兵们分吃日军尸体上的饭团时,呕吐物和血水一起咽下。
小贩李富贵把私藏的20斤白酒淋满全身,点燃后冲向坦克履带,这种“人肉燃烧弹”战术让日军3辆战车瘫痪。
而平民的牺牲同样令人动容。聋哑挑夫老吴在背完第48具尸体后,突然唱起楚剧《哭祖庙》,第二天被发现冻死在弹药箱旁,而他怀里紧紧抱着五枚未打开的手榴弹。
绸缎庄老板捐出百匹丝绸裹尸,火光中像一条血色长虹。瞎子算命先生用铜钱算出吉时,在日军刺刀下大笑而死,这些细节都记录在《湖南省抗战时期民众支前实录》中。
12月3日清晨,当援军赶到时,守军只剩下了83人。炊事兵承万里的遗体在文庙废墟被找到:他怀里抱着半口铁锅,锅里有28枚带血的铜钱,刚好对应守城的天数。阵亡者名册上的“饿死鬼”三个字,是他在断粮三天后写下的最后文字。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7600多人,击毙和击伤日军1万多人,日军战报感叹:每前进一米,就要付出一分队的代价。
当战斗结束后,常德城90%的建筑物被毁,余程万办公桌上未寄出的家书上面写着:八千子弟,今余三百,然常德仍在。
常德保卫战的惨烈,不仅仅在于伤亡数字,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绝境中的民族精神。
当中国守军拆下门板筑墙、百姓献出祖宅青砖时,这座古城就已经超越了地理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今沅江畔的弹痕城墙,依然无声地诉说着:有些胜利,是用灵魂而非枪炮赢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