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我们都理解它的意思,但若是细究,“司空”是谁?见惯什么?我想很多人回答不上来。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成语。
”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孟棨(qǐ)所写的笔记体小说《本事诗》。
《本事诗》记录了一些唐代诗人的诗作与相关逸事,其中一则关于刘禹锡和李绅的逸事,就诞生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这则逸事说,刘禹锡结束和州刺史任期后,回到洛阳任主客郎中、集贤学士。其时,李司空李绅改官,在京后调任,他仰慕刘禹锡的才名,曾邀请他到家中,设下隆重的宴席接待他。
酒酣之际,李绅命一位美丽的歌伎唱歌助兴。刘禹锡在席上写了一首诗:“鬟髯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绅于是将这位歌伎赠给了刘禹锡。
刘禹锡在诗中说:歌伎梳着宫女式样的美丽发髻,一曲《杜韦娘》让人如沐春风,李司空见惯了这样的场面,觉得没什么,可我这个从江南回来的刺史,简直要销魂断肠了。
诗中的“司空”,在中国古代是官职名,《尚书·舜典》中记载,舜设九官,其一为“司空”,由禹担任,主管水利。隋唐时,“司空”为正一品,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但这是作为大臣的加官及死后追赠的名誉官职。
在这里,“司空”是对曾任要职的李绅的敬称。
后人认为,刘禹锡的这首诗,是在讽刺李绅生活奢靡。然而从诗中,看不出讽刺的意思,人家邀请你去吃席,你去吃了,还要写诗讽刺人家,显然不合情理。更何况,李绅还将歌伎送给了刘禹锡。
不过,会产生这样的理解,主要原因是李绅的名声不太好。
李绅这个名字我们可能不太熟,但他有两首诗我们是很熟的,那就是《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诗是古代描写农民的最经典的诗,读这两首诗,我们会以为李绅是一个心系农民的文人,然而他后来却成为了一个酷吏。
李绅(772年~846年),是一个“官二代”,他曾祖父李敬玄曾担任过宰相,不过后来家道中落,他父亲只担任了县令一类的小官。
6岁时,父亲去世,李绅跟着母亲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很是清贫,但李绅勤奋好学,颇有才华。
李绅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受到了苏州刺史韦夏卿赏识。他进京赶考时,遇到了韩愈,还得到了韩愈的举荐。韦夏卿就是元稹的岳父,李绅也跟元稹、白居易成了好朋友。元稹写《莺莺传》时,李绅还帮忙写了一首《莺莺歌》。
李绅35岁时,终于进士及第,得到了一个国子监助教的官职,但他不喜欢,于是离职回家。
金陵观察使李锜,很看重李绅的才华,便邀请他来自己的幕府中当专职秘书。
李绅入李锜幕府之后,才发现自己入了虎穴,李锜是皇族子弟,他竟然暗中积蓄力量意图造反。
李绅当然不能跟着他造反,他冒死进谏,李锜不听,反将他关了起来。后来李锜兵败被杀,李绅才被释放。
此后,李绅的官运渐渐好了起来,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绅官至翰林学士,成为天子近臣。
此时,大唐的朝堂之上,一场延续四十年的“牛李党争”悄然拉开序幕。李绅跟李德裕是多年好友,且政见相近,成了李党的重要成员,他的官职也随着党争沉浮。
晚年时,李绅一度入京拜相,当了四年宰相,位极人臣。
会昌六年(846年),李绅在扬州病逝,终年七十五岁。赠太尉,谥文肃。
纵观李绅的一生,做官位极人臣,写诗留下千古名篇,应该算是很成功的,但他的名声却很不好。
为什么名声不好,因为他不但不“悯农”,还“坑农”。
李绅在滁州做刺史时,当地老虎很多,老百姓设了很多陷阱捕杀老虎,但效果不好。李绅到任后,将这些陷阱都撤除了。然后写诗歌颂自己:“南山白额同驯扰,亦变仁心去杀机。”说老虎被自己感化了,不吃人了。
李绅任宣武军节度使时,全国发生了旱灾和蝗灾,李绅却上报朝廷,说蝗虫到了他的辖区,竟然不吃田苗了。他不顾农民的死活,给自己制造“奇迹”般的政绩,唐文宗竟然信以为真,还通报表扬。
在任淮南节度使时,李绅在冬天下令征收蛤蜊,蛤蜊要潜水捕捞,应在夏季征收,冬季天寒地冻,如何下水捕捞?有县令上疏抨击他这种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政令,他这才作罢。
李绅成了远近闻名的酷吏,他治下的百姓纷纷外出逃难。下面的官员向他汇报,李绅却很淡定地说:“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那些颗粒饱满的就会留下来,而秕糠就会随风飘走,以后这种事不用汇报了。”
这与他在《悯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怀完全不相称。宋代史学类书《册府元龟》中,直接将李绅列在了“酷虐”卷。
咱们回到“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孟棨《本事诗》中记载的这个故事,未必是真的。
孟棨跟刘禹锡、李绅是同时代人,但他属于牛党,是受牛党重要成员令狐綯提拔的人。他在“小说”中往李绅身上泼点脏水,是很正常的。
刘禹锡从和州回到洛阳,是在宝历二年(826年),此时,李绅已经被贬到外地去了,两人就没有见面的机会。
而且,直到845年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皇帝才赐予他“可检校司空、平章事”的荣誉官秩,此时刘禹锡已经去世三年。那么,刘禹锡怎么会在诗中称李绅为司空呢?
再说这首诗的水平非常低下,完全不像“诗豪”刘禹锡写的。
所以,这个故事大概率是孟棨瞎编的。
但是,瞎编的又怎样,这个故事已经流传千年,“司空见惯”也成了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李绅注定要和这个成语绑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