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7日凌晨,印度向巴基斯坦本土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多处地点发射导弹。印军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实施的军事行动具体情况,强调整个军事行动持续27分钟,攻击了巴基斯坦9个目标。巴基斯坦军方表示,袭击已经造成至少26名平民死亡,46人受伤。
另外,巴基斯坦还指责印度严重违反国际法,不仅对巴基斯坦掐断水源,竟开始攻击巴方的关键民用基础设施。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尼鲁姆·杰鲁姆水电站被印军炮击,遭到了破坏。这座水电站是由中国企业承建的,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境外水电工程,也是巴基斯坦历史上合同金额最大的工程项目,总投资接近30亿美元,于2008年开工,2021年底正式交付,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点项目之一。
虽然巴基斯坦损失惨重,但印度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据最新消息称,巴基斯坦宣布整个空战行动击落8架印军战机,并且公布了具体型号。巴方公布的型号具体为,3架阵风战斗机、1架以色列产苍鹭武装无人机、1架美洲虎攻击机、1架印度国产LCA战斗机、1架苏-30MKI战斗机、1架米格-29战斗机。而印度方面也承认至少3架战机坠毁。
可以看出印巴冲突正在不断升级!由于这两个国家都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因此我们的神经也紧张起来了。在俄乌战争、美国关税战、中东乱局的背景之下,此时中国周边若再有战事发生,岂不天下大乱了?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的南海和台海并不太平,也吸引了我们的很多精力。然而就在此时,中国的西部方向又出现战端了,哪有这么巧合啊?若不是有预谋的,谁也不会相信吧!【兵国大事】认为背后的推手除了美国,还能有谁呢?下文就详细梳理分析一下,美国和印度为何会一拍即合。
美国现在最大的布局就是针对中国进行,自从美国白宫网站公布了原定2043年才能解密的印太战略框架文件,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美国构建印太战略的宏图与野心,成为当前国际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推手。
从军事角度看,美国“重返制海”战略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印太战略,体现在维系美国的海上霸权地位和对海上重要战略通道的控制,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框架和五眼联盟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经济角度看,印太地区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以上,仅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量便接近30亿,庞大的人口和发展中国家特性塑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印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活力点,美国只有保证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才能将印太地区打造成美国经济再次增长的发动机。
因此,如何遏制中国崛起便成为美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但中国的国防实力也在最近二十年得到脱胎换骨式的发展,美军不得不承认中国在第一岛链内形成了可持续的空中、海上优势。
所以美国推行二线部署和分散部署策略,通过强化第二岛链各节点上有针对性的军事部署,完善围堵网链,从而控制第一岛链之外的所有区域。
在美国提前解密的“印太战略框架”文件中,美国对印度的描述是:在与美国有合作意识的国家里,一个强大的印度将是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美国为了拉拢印度入伙,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
一、支持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同时为印度做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梦想提供支持。
二、强化美印经济合作,一道致力于国内的经济改革。
三、扶持印度在东亚峰会、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中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强化印度在局部地区的影响力。
四、鼓励印度在印度洋以外地区事务的参与度,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活动更加积极。
五、通过外交、军事、情报渠道向印度提供支持,帮助印度应对来自陆地上的挑战。
六、支持印度的“东向行动”战略,强调“自由与开放印度洋-太平洋构想”与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兼容性。
这些条件得到了印度莫迪政府的认可,美印两国在印太地区便有了合作和利益交换的前提。
南进政策是印度海上战略的核心,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海湾地区和非洲东部海域,印度的军事基地链也是围绕这三个主要战略方向铺设的。
经过多年的经营,印度在波斯湾门口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和东非岛国马达加斯加建设了后勤补给基地;印度在非洲东部海域的塞舌尔岛本身就有海空军基地,在岛国毛里求斯和马尔代夫分别部署有岸基雷达;在印度洋东部门户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建设有海空军基地。
可以看出印度的海上战略向南对印度洋的掌控力,向东延伸逐步进入到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实现对马六甲海峡这个印太海上十字路口的控制能力。
一个强大的印度是符合美国印太战略布局需求的,因为美国认为可以掌控印度,帮助其在印度洋到东南亚地区获得更大的优势,同时可以海陆两个方向上对中国达成钳制的效果。
一贯主张不结盟政策的印度又为什么会积极迎合美国呢?因为印度的南进、东向政策和美国印太战略有共同的契合点。
由于实力不允许,印度的南进政策外强中干,有大形但缺乏细节上的修缮。印度尽管对非洲东部海域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监视能力,但是在非洲东部海域连接地中海的战略通道红海这个桥梁上,印度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影响力都极为有限。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在吉布提有后勤补给基地,亚丁湾护航也大致在这一海域,这让印度如坐针毡。
所以,印度与美国开始做一笔交易。就是美日需要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这个战略要地,印度需要在红海口方向的美日军事基地,双方进行了一次优势互换各自弥补不足,未来也不排除印度会使用美国在印度洋唯一的军事基地迪戈加西亚基地的可能性。
美国拉拢印度,主要是为了围堵中国海陆并进的“西进”战略。中国的投资和石油资源的引进,无论是中东地区,还是非洲和欧洲,大量的海外利益集中在西部通道上。
因此想要围堵、进一步肢解中国,西部方向上的战略紧迫性对于美国来说要远大于东部方向,而且西部方向上的中国海军远海作战能力还在建设阶段,将面临美印组成的联合舰队,印度地理优势彰显无遗。
其次,中国陆地西进战略的门户在新疆,与中东乃至印度洋的通联路线大多经过巴基斯坦,而印度与巴基斯坦是世仇,在克什米尔地区战火不断。如果能得到印度的帮助,远比美国在中东阿富汗等地驻军的效果更好。
一旦美国的亚太战略失败,那么美军将不得不直接面临和解放军对抗,战场的选择就将决定胜负。中国从不会去侵略别国,所以肯定不会主动跑到美国本土开战,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美国敢不敢在中国周边开战了?
目前美国正用关税战来围堵中国,但收效甚微,还惹得自己一身麻烦。所以对美国来说,在中国周边搞一场代理人战争就是最佳选择,那么印度就成了不二之选。
在亚洲地缘政治版图上,中印边境争端始终是不容忽视的焦点。目前,中印边境存在三段争议区域,其复杂态势深刻影响着地区安全格局。东段的藏南地区,面积超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约3个台湾岛大小,当前大部分处于印度实际控制之下;中段分布着4块争议区域,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同样被印度实际掌控;而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牢牢处于中国有效管辖之中。这些争议领土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分歧,更折射出两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博弈。
印度制造并持续强化边境争议,背后潜藏着扩张野心与地理因素的双重驱动。从南亚整体地形来看,呈现出 “两山夹一沟” 的独特地貌,北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南部的德干高原遥相对峙,其间横亘着印度的核心地带恒河平原,以及巴基斯坦的精华区域印度河平原。这种地形结构,使得边境争议地区的战略价值尤为凸显。
以藏南地区和阿克赛钦地区为例,前者气候温润、物产丰饶,后者虽地处高原,却是难得的盆地地形。这两个区域不仅面积广阔,而且具备建设基础设施、驻扎军事力量以及构建后勤保障体系的条件。特别是藏南地区,其地理位置恰位于印度东北部突出区域的北部,若中国实现有效控制,一旦局势紧张,便能对仅有约二十公里宽的西里古里走廊形成战略截断,届时印度东北部的松散区域将迅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阿克赛钦地区的战略意义在于,其居高临下的地势,可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威慑态势。
印度首都新德里与喜马拉雅山脉直线距离不足300公里,这一地理劣势使得中国军队若在喜马拉雅山脉部署远程火炮,便能直接威胁到印度恒河平原的核心地带。也正因如此,印度长期以来对中国掌控青藏高原心生忌惮。反之,若青藏高原为印度所控制,那么中国的西安、成都等西部重要城市也将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
这种地缘上的相互制衡,促使印度不断在边境采取军事行动,试图缓解来自北方的战略压迫。印度通过吞并锡金,以及在事实上控制尼泊尔和不丹,将喜马拉雅山脉全线演变为 “中印边境”,并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构建所谓的 “缓冲区”,以此谋求边境争端中的主动权,而藏南地区正是其这一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
从地理补给角度来看,南亚地区南低北高的地形,使得印度在藏南地区屯驻重兵具备一定的天然优势,印度妄图凭借这一地理条件,切断四川与西藏的交通联系,削弱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能力。同时,占据藏南等地区,也符合印度长远的扩张企图,青藏高原作为亚洲 “水塔”,控制这里不仅能增强对亚洲水资源的影响力,更能提升其在亚洲地缘政治中的话语权。
在军事态势方面,尽管印度在国家综合实力、军队装备以及技战术水平等方面与中国存在显著差距,但在中印边境局部区域,印度却呈现出一定的优势。目前,中国在西北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相对薄弱,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印边境线上,中国数个边防团需要直面印度数个集团军的军事压力,而且印度在边境实控线200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着数十个机场,其空军战斗机从基地起飞抵达前线仅需10分钟左右。
反观中国,西北高原地区军用机场数量稀少,战时可投入作战的战机规模远不及印度。中国西北空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位于成都的大型空军基地,但该基地距离中印边境东段约1500公里,距离西段更是长达2500公里,这意味着中国在该区域开展空中行动,必须依赖加油机的支持,而以目前解放军加油机队的规模,难以支撑大规模作战行动。
印度深知自身在军事上的短板,却始终将中国视为最大假想敌。自1962年边境战争惨败后,这段历史成为印度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取得胜利,印度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化山地作战部队,总兵力超过十万人。印度官员和军人常宣称 “现在的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尽管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等层面来看,印度与中国的差距愈发显著,但在边境军事态势上,印度多年的投入确实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局部优势。
从中印关系的长远发展来看,两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存在相似的生态位,在地缘政治领域,印度将中国视为其整合南亚地区的主要障碍,这些深层次矛盾导致两国在过去几十年间边境摩擦不断。美国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将印度视为开辟对华 “第二战场” 的关键力量,对 “美印联盟” 的重视程度堪比 “美日同盟”。
然而,美国与印度之间的联盟并非牢不可破,随着对印度潜力的深入了解,美国逐渐意识到印度难以成为替代中国的 “全球参与者” 和 “大国”。西方对印度的支持更多停留在口头层面,一旦发现印度无法有效遏制中国,便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印度利益。尼泊尔专家曾指出,印度误将西方的吹捧当作事实,对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却未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利用价值。
对于中国而言,尽管在综合国力上远超印度,但在边境争端问题上仍需保持高度警惕。目前,中国在西北边境地区的军事建设仍需加强,除了加快建设大型空军基地以增强区域军事行动能力外,在外交层面积极分化美印同盟也至关重要。印度长期推行的 “前进政策” 是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最大阻碍,只要印度不放弃这一政策,中印边界争端便难以得到妥善处理,中印关系也无法实现实质性改善。印度若想真正崛起为大国,应将重心放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而非执着于边境扩张,否则终将自食恶果。
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坚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的原则。印度妄图侵占中国领土的行为,不仅无法得逞,还将给自身带来巨大损失。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提升,收回包括藏南地区在内的被侵占领土是历史必然,也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公开较量,印度与日本近年来常以隐蔽手段对中国进行挑衅,这种 “暗箭” 更需中国时刻提防。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道路上,中国任重道远,唯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做好全方位战略布局,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实现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