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食用水稻的国家之一,稻作文化贯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直到现在,大米也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2008年12月8日,中国政府网报道,我国的濒危水稻品种“桃花米”保护开发获得了成功。
很多人听说过、吃过五常大米、珍珠米、盘锦大米等等,这些都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大米,实际上除了这些大米之外,还有很多的其他地方特色品种,“桃花米”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桃花米”又是产自什么地方呢?它为什么曾经一度濒危到绝种呢?
«【·珍贵的“桃花米”·】»
“桃花米”是我国十分稀有的水稻品种之一,它曾经在陕西省千阳县的千阳河两岸被广泛种植,也是当地人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也叫“千阳桃花米”。
这种大米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久负盛名,甚至还一度成为了贡米。
相传是在明朝时期,嘉靖帝偶然吃到了“桃花米”,大为赞赏,称其“莫道人间无瑰宝,桃花香米仙境来”,从此“桃花米”的名声更胜,被选作了朝廷贡米。
大米的得名一般与它的种植地有很大关系,但是“桃花米”的名字却来源于它独特的外形。
它的米粒十分特殊,外观呈桃红色,蒸熟之后两头会涨开,中间不断腰,看起来就像是一朵盛开的桃花。
而且用“桃花米”煮出来的米汤颜色也是桃红色的,很是特别,于是才有了这样一个名字。
“桃花米”属于籼型稻米,品质很高,色泽白中显青,米粒细长,还带有绢丝的光泽感,成熟时香气四溢,做成大米饭更是令人垂涎欲滴。
在我国,依据种植区域、米粒形态和食味特性,大米可以分为籼米、粳米和糯米三种,籼米多分布在南方地区,质地较硬,煮熟后米饭较干爽、分明。
北方地区种植出来的则多是粳米,米粒圆短,质地粘滑,煮熟后软糯适口,像是人们熟悉的五常大米、盘锦大米都是粳米。
糯米的粘性则比较强,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更适合做粽子、年糕、汤圆等食物。
“桃花米”却十分特殊,它的米质地比较硬,蒸大米饭的时候比较费柴火,但是味道和口感却很好,吃起来比较有“胶质”。
之后也有专家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发现“桃花米”中含有很多人们身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至少有17种营养元素。
那么这样一种好吃到能够作为贡米的大米,并且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的大米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听说,甚至吃过了呢?
«【·仅找到50粒种子·】»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千阳县还广泛种植着“桃花米”,但是进入到80年代之后,它的种植规模开始减少。
一直到了本世纪初,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桃花米”这一在千阳县有着悠久种植历史的水稻品种就几乎要绝种了。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种植者倾向于选择高产、抗病、适应性强、机械化程度高的水稻品种,这类“商业化品种”往往都是经过育种改良的,能带来更稳定的产量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而地方传统品种,如桃花米,由于产量低、不易种植或不耐运输等特性,很难与之竞争,逐渐被农民放弃。
随着老农逐渐退出种植的主力军,许多地方品种逐渐被忽略,无人问津,甚至都没有人认识它们。
市场导向鼓励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以降低成本、方便流通,地方稀有品种若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其价格与普通大米相比毫无优势,农户缺乏继续种植的动力。
一些地方稻种原本依赖特定的生态条件,如水源洁净、气温适宜、病虫害少,一旦这些环境被破坏,比如灌溉水源污染、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地方品种的生存空间就会被进一步压缩。
同时,一些引进品种在竞争中“压制”本地稻种,导致其自然消失。
直到近些年,国家对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才真正形成战略重视,在此之前,许多地方稻种未被及时登记、收集、保存,缺乏系统性保护,一旦地方农户停种,这些品种就可能彻底消失。
而“桃花米”算是比较幸运的一种水稻品种,2007年,千阳县的农业局决定对这一品种进行保护开发,几经辗转之后得知在国家种质库中还保留着1000粒“桃花米”原种。
之后千阳县得到了其中珍贵的50粒种子,而后当地和省里的水稻研究所合作,一起繁育这一珍贵的品种,在当年成功种植,并且收获了0.4公斤的种子。
虽然种子的数量有限,但是这对于“桃花米”原种资源的拯救保护来说已经是非常重大的突破,有望使它获得“重生”。
千阳县对于这一特色品种十分重视,之后多方努力,从各地邀请专家栽种实验,经过反复的试验,才让这一小时10年的珍稀物种再次重返“故乡”。
传统品种不仅仅是一个“老品种”,往往在口感、营养、多样性、抗逆性方面具有重要潜力,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特质未被充分认知和重视。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市面上的大米种类日趋单一,食味愈发趋同,很多如“桃花米”一般的这样“小时候的味道”逐渐消失。
然而地方传统稻种在适应性和食味上往往具有独特优势,这些特性深植于其基因中,也因其与当地生态环境长期协同演化,难以被大范围迁移或人工复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品种在追求高产、高效的浪潮中不断被边缘化,许多地方优良种质濒临灭绝,因此,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
很多珍贵的地方品种被保留下来,在中国的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保存着50多万份的作物基因,这些都是珍贵的遗传多样性资源,是今后育种改良的“基因宝藏”,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
参考:
中国政府网《我国濒危水稻品种“桃花米”保护开发获得成功》,2008-12-8
三亚市人民政府《科普 | 如何唤醒西汉时期的种子?多亏了国家作物种质库↓》,2022-2-12
宝鸡日报《千阳桃花米》,2022-5-7
新京报《国家作物种质库里保存着50多万份作物基因》,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