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1年7月16日,光明网报道,黑龙江省嫩江市的环侦大队成功破获了一起非法捕捞案件。
这种水生生物人们可能也不陌生,是很多人夏日会选择的一道的美食,小龙虾,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小龙虾”和人们平常吃到的似乎不太一样。
首先就是肤色,这些查获的“小龙虾”都黑乎乎的,体色偏黄,而人们常吃的颜色则要更红一些,那么这些是什么“小龙虾”呢?
这些是中国特有的本土小龙虾,它们还有一个当地人十分熟悉的名字,叫蝲蛄( lǎ ɡū),许多东北人小时候可能都亲自抓过这种生物,甚至都还不怎么爱吃。
2021年7月12日,三人拿上了工具打算在嫩江市的马场河水域捞点蝲蛄,陆陆续续捕捞了有370多斤。
之后打算用货车运走,还没来得及,结果就被民警给抓个了正着,人赃并获,3人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民警在抓获3人之后,还通知了当地的水产局,在工作人员的配合之下,将捕捞的蝲蛄全部放生。
之后这3人也将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那么这些蝲蛄为何之前经常能见到,而现在就不能抓了呢?
«—【·东北小龙虾·】—»
东北蝲蛄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淡水甲壳动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在当地,这曾经是一种很常见的生物,甚至在地方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莫过于“蝲蛄豆腐”。
可惜的是,如今它的身影却越来越难以寻觅。
蝲蛄典型栖息地为水质清澈、含氧量高、底部为砂石或泥沙混合物的溪流、湖泊与沼泽地带,在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地的山涧小溪中,仍可发现少量野生个体。
它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偏好水流缓慢、底质清洁、有石块或水草覆盖的环境,可供其躲藏和筑巢。
然而随着水质污染、栖息地破坏及人类捕捞,野生种群数量已大幅下降。
2023年11月2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蝲蛄河的河流治理成效显著,河中的蝲蛄也再次出现。
蝲蛄河是吉林省通化县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属于长白山区的河流,这条河流正是因为生产蝲蛄而得名。
但是在上世纪90年,蝲蛄河就开始“名存实亡”了,河里再难找到一只蝲蛄的身影。
水利工程建设、水体污染、湿地消失等使得原本适宜其生存的溪流和湖泊逐渐萎缩,清洁的水源日益稀少,导致其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
很多河段污染严重,不光是蝲蛄,其他很多本土水生生物都受到了波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河流山溪的治理,水域环境得到改善,包括蝲蛄河在内的很多黑留水质都得到了改善,曾经“消失”的蝲蛄再次出现。
但是蝲蛄对于水质要求很高,至今人们还无法完全人工养殖,只能是半野生养殖的,养殖户将蝲蛄苗投放在溪流中,接下来的生长就需要靠蝲蛄自己捕食完成。
因为特殊的养殖要求,蝲蛄的价格也很高。
«——【·东北蝲蛄·】——»
东北蝲蛄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的小龙虾,虽然现在它们的野生数量十分稀少,但是它们却也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土著”。
2024年6月2日,中科院之声发布文章,之前人们发现的热河生物群中的“小龙虾”化石和东北蝲蛄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热河生物群源于1.35亿年之前,而类似的“小龙虾”化石在热河生物群中非常常见,科学家分析中国现存的东北蝲蛄至少也有1.25亿年的历史。
然而人们熟悉的小龙虾,也就是克氏原鳌虾,与“小龙虾”化石的亲缘关系却比较远。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蝲蛄和小龙虾几乎可以画上等号,但实际上,这两者虽然同属螯虾类,却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东北蝲蛄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本土物种,而人们餐桌上常见的小龙虾,也就是克氏原螯虾则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
小龙虾原产于美国,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淡水甲壳动物,它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引入,随后在上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传入中国,最初用于水产饲料及生态实验。
真正广泛扩散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快速繁殖蔓延,成为中国最典型的淡水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东北蝲蛄外形酷似人们常见的小龙虾,但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成体体长一般为8到10厘米左右,壳体坚硬,呈灰褐色或墨绿色,有时略带黑斑。
它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巨大的螯足,尤其是一侧前螯格外粗大,被称为“黑鳌”,是其中文名“黑鳌虾”的来源。
这对螯不仅用于捕食、防御,也是在繁殖季节雄性之间争夺配偶的重要武器,其体表覆盖着颗粒状突起,增加了防御能力,也帮助其在溪流石缝中隐蔽伪装。
东北蝲蛄体节分明,由头胸部和腹部两大部分组成,头胸部宽阔,有两对触角,眼睛为复眼,黑亮突出,视力发达,腹部强壮,便于游动,末端的尾扇发达,遇到危险时能迅速向后弹跳逃生。
相比之下,小龙虾大多呈红色或橙红色,外壳光滑,颜色鲜艳,螯足对称,不具备东北蝲蛄那种明显的单侧发达特征。
在生活环境方面,东北蝲蛄对水质要求极高,只能生存在水温较低、溶氧量充足、水质清澈的自然溪流、湖泊和沼泽中,生态适应性较差,对环境变化敏感。
而小龙虾则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在污染严重、低氧甚至半干涸的水体中生存,还能在水沟、水稻田、甚至城市排水渠等各种非理想环境中大量繁殖。
东北蝲蛄不仅是东北水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承载地方文化、乡土情怀的物种,愿未来的溪涧中,仍有蝲蛄穿梭的身影。
参考:
光明网《三人非法捕捞东北小龙虾被抓》,2021-7-16
光明网《小龙虾江湖地位不稳?谁能踢馆“抢饭碗”?》,2024-7-14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蝲蛄河的蝲蛄回来了 吉林省通化县一体化推进流域治理 让母亲河重现生机》,2023-11-2
中科院之声《帮中国“土著”小龙虾寻亲丨科技前线》,20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