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郎西
编辑|夜郎西
审核|烨 Lydia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日晞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当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汉服爱好者在人潮中开启“贴面社交”,当重庆洪崖洞的电梯因拥挤上演“人体传送带”奇观。
一群扛着相机的年轻人正逆向而行——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蓝色穹顶下旋转汉服裙摆,在哈萨克斯坦的草原星空下支起露营灯,让“中亚旅行”突然在五一假期“杀疯了”。
这个曾被旅行攻略边缘化的“冷门地带”,凭什么从“地图盲区”变身朋友圈里的“高级素材库”?
当免签政策撞上中国游客的“反内卷”心态,一场关于诗与远方的新叙事,正在撒马尔罕的驼铃声中悄然改写。
免签政策+性价比,中亚成平替顶流
五一期间,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地铁里,中国游客刷银联卡进站的「滴」声此起彼伏。
这个曾被贴上“冷门”标签的中亚国家,凭借10天免签政策和堪比十年前国内物价的消费水平,成了中国游客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上,穿汉服的姑娘们在蓝色穹顶下旋转,布哈拉古城的酸奶摊老板用中文吆喝“老铁,便宜”,塔什干去布哈拉的高铁票提前一个月售罄,连当地黄牛都在小红书做起了“编外票务代理”。
中亚国家的签证政策是这股热潮的源泉。
乌兹别克斯坦自2020年起对中国游客免签10天,哈萨克斯坦提供14天免签,吉尔吉斯斯坦对持有发达国家签证的游客开放7天过境免签,土库曼斯坦也推出电子签试图分一杯羹。
这些政策直接降低了出行门槛,让说走就走的中亚游成为可能。
更关键的是,当地物价低到令人咋舌:撒马尔罕的羊肉串10元人民币4串,塔什干的三星级酒店每晚不到500元,连景区拍照都要额外收费的「照相票」(约20元),都被游客调侃为”良心价“。
数据显示,乌兹别克斯坦旅游收入自免签政策实施后增长六倍,2025年五一期间单日入境中国游客突破3.8万人次,贡献当地旅游收入的62%。
塔什干地铁支持银联支付,华为中亚总部、比亚迪出租车等中国元素的融入,更让游客产生“出国如回乡”的亲切感。
这种政策红利与基础设施的双重升级,让中亚从边缘地带变身平替顶流。
逃离人从众,中国游客开启反向突围
三亚海滩被挤成“下饺子”、淄博烧烤店排起百米长队,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反向操作」——去冷门目的地“躺平式旅游”。
中亚的陵墓、清真寺和沙漠,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在撒马尔罕的夏伊辛达陵,游客们举着小红书攻略,对着蓝色瓷砖拍照;在布哈拉的萨曼尼陵,有人在土黄色砖墙前拍出“孤独星球”封面大片。
这种围观看坟的奇特景象,本质上是对国内同质化景点的反抗。
社交媒体在这场反向突围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抖音#中亚旅行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小红书上“中亚拍照攻略”笔记日均新增约2000条。
年轻人用出片率衡量旅行价值,乌兹别克斯坦的马赛克建筑、哈萨克斯坦的草原星空,恰好成为他们朋友圈的高级素材。
更有趣的是,中亚的冷门属性本身成了社交货币——当别人在发长城、故宫时,你发一张撒马尔罕的穹顶照片,立刻能收获“小众有品”的评价。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游客的反内卷心态。
不少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在中亚按小红书攻略摆拍,甚至带动当地商家学习中文吆喝,形成“你教我网红打卡,我教你直播带货”的双向文化输出。
在撒马尔罕的小巷里,卖羊肉串的小哥可以用蹩脚英语聊一带一路,开比亚迪的出租车司机会得意地说:“WeareGlobalnow!”这种文化互动不仅打破了地域隔阂,更让中亚游成为一种社交实验。
从打卡到深度,旅游消费正在变形
中国游客的旅行观念正在发生质变。
以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模式逐渐被抛弃,年轻人更愿意花两天时间徒步吉尔吉斯斯坦的天山古道,或是在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高原露营看星星。
这种转变在消费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五一期间,中亚各国的文化体验类消费同比增长300%,而购物支出下降了40%。
乌兹别克斯坦的手工艺品店、吉尔吉斯斯坦的毡房民宿,成了新的消费热点。
一带一路的影响也在旅游领域显现。
在塔什干的华为中亚总部大楼前,中国游客自发合影;撒马尔罕的出租车司机开着比亚迪,用蹩脚英语聊“Global”。
这种文化认同的提升,让中亚游超越了单纯的旅行,成为一种国家叙事的参与感。
有游客在游记中写道:站在帖木儿陵前,突然理解了丝绸之路的意义——我们正在重走祖先的路。
乌兹别克斯坦推出的「黄金谷环线」「堡垒环线」等文化体验路线,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古城遗址吸引历史爱好者,吉尔吉斯斯坦的生态旅游项目带动当地牧民收入增长。
这些案例表明,深度旅游不仅是游客的需求,也成为当地经济转型的引擎。
中国与中亚的旅游合作更延伸至教育领域,如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和文化遗产大学的成立,培养本土旅游人才,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亚之后,下一个爆款会是谁?
中亚的爆红绝非偶然,而是中国旅游市场结构性变化的缩影。
随着签证政策的持续优化(如亚美尼亚、黑山的免签)、跨境高铁的开通(中吉乌铁路计划2026年通车),更多“边角料”目的地将进入视野。
旅游行业的马太效应正在被打破,未来可能出现百国齐放的格局。
但热潮背后也有隐忧。
中亚的旅游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塔吉克斯坦的公路颠簸难行,吉尔吉斯斯坦的民宿缺乏标准化服务,乌兹别克斯坦的景点管理混乱(如强制收取照相票)。
如何在保持冷门吸引力的同时提升体验,是中亚国家的必修课。
对游客而言,选择冷门目的地时也需做好功课——毕竟,真正的旅行不是逃避人群,而是发现更真实的世界。
阿塞拜疆实施一年免签政策后,中国游客增长2.4倍,直飞航班增至北京、乌鲁木齐;格鲁吉亚凭借黑海度假和红酒文化,成为”高加索小瑞士“。
这些目的地的崛起,预示着「免签+低价+文化独特性」将成为中国游客选择的新公式。
当撒马尔罕的晚霞染红雷吉斯坦广场,当塔什干的地铁载着中国游客穿梭于现代与历史之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旅游热潮,更是中国游客精神世界的一次觉醒。
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或许那些“不完美”的目的地,恰好承载我们对远方的所有想象。
参考资料:
1.封面新闻《流水线上的“中亚公主”火了!中国游客今年为何扎堆中亚?》
2.旅界《冷门的中亚,五一围满了看坟的中国人》
3深蓝数据库《这个五一假期,中国游客在中亚扎堆抢票》
一点想法(北京)旗下矩阵公众号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中美网友“账本大公开”: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中美网民开启民间外交》
《“病来如山倒”,造车开始大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