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猴票《庚申年》作为邮票届的明星,虽然市场价值不是最高,但无论是在集邮圈内还是圈外,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它的市场售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邮票市场的好坏。

关于这枚邮票的发行量有很多版本,也不怪集邮者们对其真实发行量表示怀疑,198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中公布的猴票发行量为800万套,到了1991年的目录中,猴票的发行量直接降到了500万套,前后相差37%。



究竟哪一个发行量才是真的?

其实邮票目录中的发行量并非真实印量,早期邮票目录所采用的是计划发行量,所以很多数据都是1500万枚、800万枚这样的整数。



从近些年公布的编年号邮票发行量也可以看出,实际印量其实会与计划发行量有出入,如刚公布的2024年《封神演义》第一组邮票的真实发行量为684.52万套,而最初发行公告中的计划发行量则为686.45万套,有1.93万套的差距。



所以无论是800万套还是500万套,都不是猴票当年的真实发行量。而想要找到正确数字,还是要从当年的一些档案中查找答案。

邮政文史中心档案曾收录了一份“(1979)票发字第58号”函,标题为“关于《庚申年》特种邮票的订印函”,其中记录了猴票发行时的不少信息:

主送:北京邮票厂
我局特请黄永玉同志设计的《庚申年》特种邮票,业经邮电部批准,并定于明年春节前发行,现请你厂印制。详情如下:
《庚申年》特种邮票,志号T.46(1-1)1980。
邮票面值8分,规格26毫米×31毫米,印量500万枚,雕刻影写印制。



邮票目录中的发行量正是出自这里,但这个数字仅是向北京邮票厂下达的生产印量,并非印刷出的真实数量。

据设计者邵柏林先生回忆,《庚申年》邮票采用的是雕刻影写套印,即一雕二影(之后增加为三影),雕刻一种颜色,影写二种颜色,这样才能满足邮票图稿的原始效果。



试机时,由于长时间未采用过雕刻版印刷,库房里的专用油墨早已干结。紧急联系天津的油墨厂家,得到的回复是,生产这种油墨至少需要5个月,而距离邮票发行只剩2个月时间。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值机的工人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在雕刻油墨中加入一些较稀的铅印墨中和一下,经测试果然可以让机器转动起来。



但试印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猴子本体是由黑色雕刻版线条组成,所以线条之间会有很多空隙露出背景的红色,显得非常诡异。

于是邵柏林又在雕刻线条下绘制了一幅黑色影写版底衬,终于一幅厚重饱满、茸毛亮泽的猴票被较好的呈现出来。



由于油墨为折中调配出的临时方案,所以未能达到雕刻版专用油墨的速干要求,很多叠放在一起的邮票后边被下一层的邮票沾脏,专业术语叫做“挂脏”,这也成为很多人辨别真假猴票的一个常用依据。

这种情况造成了成品率严重降低,为了减少损失,邮票厂工人将版票上较好的部分撕下后进行“拼版”,所以真实的成品猴票并没有达到计划时的500万枚要求。



北京邮票厂在印刷完成后,曾对其进行清点,按照档案中登记的入库数据,检验合格入库的猴票数量为4431600枚。

曾负责邮票生产调度工作的原邮票印制局局长助理韩淑敏女士与同事在查阅了当年的生产记录后,也证实了这个数字的准确性。

2005年2月的《中国邮政报》和2015年第十二期《集邮》杂志中,在提到1980年猴票的发行量时都引用了4431600枚这个数字,这也是一轮猴票最真实的发行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