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候鸟繁育季,位于内蒙古乌审旗的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大批迁徙而来的苍鹭。高大的乔木上,一个个“空中育婴房”鳞次栉比,数千只苍鹭在这里筑巢育雏,生机盎然。这背后,是乌审旗多年来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与湿地保护的生动成果。


苍鹭巢穴。王琪摄

春风拂面,绿意正浓。在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范家沟湾保育区,数十米高的乔木枝头密密麻麻分布着300多个苍鹭巢穴,场面壮观,如同“空中楼阁”。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乌审旗境内苍鹭成鸟与幼鸟数量加起来已经接近6000只。每年春季,迁徙而来的成鸟在此繁殖,产卵、孵化、育雏,完成下一代的生命接力。

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监测人员曹瑞介绍:“迁徙过来的苍鹭成鸟数量大概在2000—3000只左右,幼鸟数量大概也是在2000—3000只左右,它们每年2月份迁徙过来以后就会选择固定的繁殖地点进行繁殖,繁殖要持续到五月初。”

苍鹭对繁殖地选择极为严苛,既要适宜筑巢的高大乔木,又要有丰富食源的浅滩湿地,还要远离人类活动干扰。萨拉乌苏流域丰富的鱼类资源和茂密林木,成为它们理想的“育婴所”。每对苍鹭可产卵3至6枚,孵化期约30至35天,孵化初期雌鸟专注守巢,雄鸟负责觅食,待雏鸟进入快速生长期,双亲共同外出觅食保障食物供给。进入5月中下旬,羽翼丰满的雏鸟将陆续离巢,分散至更广区域觅食。

曹瑞还介绍到:“它们夜晚也不会回到巢穴,主要是根据食物去选择停歇地点。它们会四散的分开,有可能萨拉乌苏的苍鹭会向北继续迁徙,主要目的就是寻找食物,也有可能向南迁徙。”


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监测平台——天眼防护。王琪摄

这一自然繁衍奇观的背后,是乌审旗对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的持续投入。为护航候鸟迁徙与繁殖,乌审旗构建了“天眼+地勤”立体防护网:全天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与地面巡护机制结合,实时掌握鸟群动态。并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提升周边农牧民的保护意识。


乌审旗生态安全屏障。殷玉珍摄

生态红利不仅体现在苍鹭数量的稳定增长。近年来,乌审旗通过围封栖息地、河流治理、禁牧休牧等措施,鸟类种类增至100种,其中包括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1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4年,乌审旗还首次监测到20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秋沙鸭,标志着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持续提升。与此同时,经过60余年“绿色接力”,乌审旗以“封沙育林”“飞播造林”“生态移民”等七种模式推进治沙工程,森林覆盖率从7.2%跃升至32.92%,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也为苍鹭等野生动物营造了稳定繁衍的家园。(杨培培、王琪、曹静)

来源:乌审旗委宣传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