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山云海间,千百台腰机正在编织着时光的密码。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织锦遇见数字经济浪潮,这项承载着佤族创世史诗的古老技艺,正在经纬交织中铺展出一幅“非遗活态传承、产业破茧成蝶”的锦绣画卷。


‌日前,开屏新闻记者来到西盟县勐梭镇自班母村,在西盟县第一家佤族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看到佤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聚精会神织就一匹佤锦。“这匹锦的原材料是咖啡渣,我们变废为宝,造福社会。”自班母村党总支副书记岩谈说。


一织一梭间,佤族人民织就的不只是布,更是佤族文化的基因链。当古老腰机与智能织机同频共振,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电商达人并肩而立,这条穿越三千年的文化纤维,正在新时代编织出更加绚丽的产业云锦。西盟佤锦纺织专业合作社里,县级佤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小香正坐在廊下,手中梭线翻飞,一缕缕线变换成了韵味的图案。


“佤族姑娘一般从七八岁便开始跟着奶奶、妈妈学习织锦,最开始做腰带,然后学做衣服裙子……不管婚丧嫁娶的重大场合,还是日常劳作的平凡日子,佤族人都喜欢身着我们传统的织锦……”杨小香手上不停,缓缓叙述着佤族织锦的故事。


自班母村党总支副书记岩谈领办了这家合作社以来,已带动发展社员超50人,织娘们足不出户就找到了家门口就业的工作机会。“我们合作社成立之后会不定期带村内的妇女去县城进行培训,现在,我们的社员中西盟县‘金牌工匠’就有2人,县级佤族织锦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目前有很多订单都是客户通过电话预订的,有时候一个织娘一个月就能接收到4000多元的订单。”岩谈介绍说。


依托“非遗+旅游”,当地推出体验佤族织锦传承精品线路的“织锦游”,把西盟县秧洛村博航十组、马散村永俄寨等旅游特色村寨串联起来,打造出精品旅游线路,融入佤族织锦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文旅项目,形成了从开发端到市场端的完备产业链,让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非遗”魅力。


据了解,2023年佤族织锦产业带动户均增收超8600元,带动佤族织锦及其周边产品销售额达1570余万元。这背后是环环相扣的保护体系为佤族织锦产业的繁荣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188万元专项保护资金注入、50名传承人梯队培养、3800名织锦能手的培养……更令人欣喜的是,佤族织锦元素已走进上海工艺美院展厅,牛头包、如意带等佤族织锦代表性作品被列入中国家纺博物馆、省市博物馆等展馆进行收藏保护。‌

开屏新闻记者 左学佳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