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车险续保难、保费高企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困扰车主和行业的新痛点。多位车主反映,新能源车不仅首年保费远超燃油车,且续保时面临保费翻倍、拒保甚至被保险公司“拉黑”的窘境,而背后折射出的是技术革新与保险成本之间的深层矛盾。


省下的油费反噬钱包

以上海车主李先生为例,他购买的20万元级新能源汽车首年保费高达7600元,是其此前燃油车保费的3倍以上。另一位车主郑女士也提到,尽管新能源车使用成本低,但首年保费相较燃油车几乎翻倍,“省下的油钱全搭进保费里了”。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均保费达4395元,比燃油车高出63%,部分车型保费甚至突破万元门槛。这种价差在事故后更为显著——李先生一次轻微事故的维修成本达7000元,而次年保费直接破万,远超传统燃油车的涨幅。

维修成本推高保费

新能源车保费高企的核心原因,在于其采用的高新技术大幅抬升了维修成本。以一体化压铸车身为例,传统燃油车轻微磕碰可通过钣金修复,但一体化压铸部件一旦受损,往往需要整体切割更换,单次维修费用至少2万元。此外,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智能传感器的普及,使得原本“不起眼”的部件维修成本激增。某车型前叶子板雷达若在追尾中损坏,仅单个传感器更换费用就达5万元。更关键的是,占整车成本约40%的动力电池一旦受损,往往需要整包更换,且维修授权体系封闭,导致零配件价格居高不下。


保险公司越保越亏

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畸高,令保险公司陷入承保即亏损的恶性循环。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险行业综合成本率超过100%,部分公司赔付率甚至达130%。原因包括:一是出险频率高,新能源车因加速快、噪音低等特点,事故风险较燃油车增加近一倍;二是使用性质错配,大量网约车以家用车名义投保,导致保费与实际风险脱钩;三是数据积累不足,新车型迭代快、驾驶行为数据缺失,保险公司难以精准定价。一位保险从业者坦言:“承保越多亏损越多,导致业务员宁愿拒保也不愿接单”。

营运车辆加剧风险池失衡

新能源车充电成本低的优势,使其成为网约车司机的首选。据统计,新能源营运车辆占比比燃油车高10个百分点,而营运车辆年均行驶里程可达非营运车辆的3-4倍。然而,部分车主以家用车名义投保营运车辆,导致保费池被高风险业务稀释。例如,非营运车保费仅为营运车的一半,但实际使用中两者出险率差异显著,最终推高整体赔付率。监管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行业不得不通过提高保费或拒保来止损。


数据共享与行业协同

为解决这一困局,监管部门已出台政策要求保险公司不得拒保交强险,并鼓励优化定价机制。车企也在探索新路径:比亚迪通过自建保险公司,利用车机数据实现精准定价,限制高风险用户投保;部分企业推动车辆设计标准化,降低维修难度。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需建立车企、险企、维修机构的数据共享平台,将驾驶行为、零部件成本等纳入定价模型,避免“高风险车型误伤低风险用户”。此外,扩大社会化维修网络、打破原厂配件垄断,也被视为降低维修成本的关键。

新能源车险的阵痛期,本质是技术革新与风险管理体系不匹配的产物。唯有通过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模型优化和行业生态重构,才能让“省油钱”的初心不再被“高保费”反噬,真正推动绿色出行的可持续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